DONG4175

扭轉「棄英潮」 化英語為你的職場動能/商周X 多益職場紅人系列講座摘要報導


台灣學生普遍從小學就開始學英語,到了大學階段,英語能力猶如一把磨了十餘年的好刀,大抵是職場新鮮人面對求職潮、或是國際職場可派上用場的利器。但事實上,仍然有許多職場人士的英語能力無法因應工作需求,看到需要用到英語的相關工作只能望之卻步。其實,這些人不完全是英文不好,而是害怕英文,以致於放棄英文……

 

今年3月19日,首場由《商業周刊》所舉辦「商周X 多益職場紅人系列講座── 英語實戰力」於台大集思會議中心展開,講者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GEAT)理事長陳超明以「從陰影到能力爆發:180分鐘掌握升官加薪的英語力」為題,於演講一開始便大膽提問、以人們普遍面臨的「英語學習焦慮感」破題:「為何你的英語學習經常失敗?」他認為,學習者之所以會有焦慮感,是整個大環境的教育方針出了問題。

 

一直以來,台灣的英語文教育都是以英語母語者的口音、用法為標準,而家長對於「英文好」的定義,也存在著「發音需跟外國人一模一樣」的迷思,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往往使得學習者因覺得「自己的英語程度不夠理想」而產生焦慮感,也就因此逐漸形成一股放棄英語學習的「棄英潮」。

 

為了打擊「棄英潮」,陳超明建議在場聽眾建立「全球英語」以及「語言管理」的觀念,才能對英語學習有正確的認知,進而有效管理個人的學習進程。

 

為什麼不學英、美式英語 要學全球英語?

 

陳超明指出,之所以會有「棄英潮」現象,主因即是台灣的英語教育為學習者設了過高的「門檻」。他認為,長久以來台灣的高中英語教育,多半是把學生當成「目標要成為英文老師、英文教授」的高標準來教,結果使得學生總是對「英文好」感到望塵莫及。

 

舉例來說,文法的真正用途在於指正錯誤,但學校卻教了太多文法,使得學生空有文法知識,卻不熟練英語溝通技巧。他以東南亞的 “Street English” 佐證,「或許文法不完全正確,卻能達到彼此溝通目的」,其實,要產出英文語句不必靠文法規則「推理」出來,也可以憑生活經驗自然地「歸納」出一套邏輯。

 

例如和外國人對話時,即使第三人稱動詞沒加-s,對方也能正確地判斷出語意,而其實像這樣的文法概念,一開始不必死記,知道即可,隨著使用經驗增加,自然就會改正、習慣。

 

他表示,學英語是為了和世界各國的人溝通,不應以英、美人士的口音和慣用字為唯一指標,且目前全球的英語使用者,只有極少數是英語母語人士,因此應加強 “Global English”(全球英語)的概念,也就是強調訓練英語的「溝通功能」,而非拘泥於文法及單字量。

 

全球英語的特色有三點:以溝通為目的,以語意為主、文法規則為輔;短句居多,句構力求簡要直接;一字一義,避免引用成語或雙關字詞。

 

揮別「棄英族」為自己定下十年計劃吧!

 

陳超明直言:「學英文,就跟許多人想減肥一樣,往往淪為喊口號,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減肥,實際上卻減不出成果。」為什麼會如此呢?陳超明指出:因為缺乏「語言管理」的觀念!

 

「語言學習,是需要長線規劃的。」例如歐盟為推動多語言教育政策而設立明確目標,規劃相關管理辦法等細項,「為自己訂下一個十年計畫吧!」陳超明建議,英語學習者可以10 年的職涯規劃作為藍圖,「你要做外派人才?高階經理人?還是SOHO 族?先設想一個願景,再根據其所需要的能力,一步步耕耘。」

 

具體來說,個人的語言管理可以藉由英文檢定來作參考,以採用多益測驗(TOEIC)進行自我評量為例,英語學習者可以把自己未來目標達成的TOEIC 成績,減去目前的TOEIC 成績,再除以三年,即可推算自己短期間必須進步的幅度,進而規劃出語言學習進程,按照每個里程規劃進度和學習方式。

 

例如,初步要先熟練「生活與觀光英文」,接著中程要進展至「職場英文」,到了第十年,或許就能進入「管理階層英文」。

 

而語言管理的成敗,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學習者的「決心」,不能躁進、更不得中途放棄,陳超明最後引用《哈佛商業評論》所言,印證企業對於語言的需求:「語言是人力管理策略的重要連結」、「管理者能將語言化為競爭力」。顯而易見,語言能力是人才未來在業界生存的關鍵,要掌握這項職場關鍵競爭力,不如就從這一刻開始,規劃下一個十年吧!

 

記者:Yozhu Wang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