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OL ESP-IS兩屆主席對話-陳英輝 × Kristin Ekkens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跨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已成為所有工作者最重要的技能之一。2014年國際TESOL英語教師協會專業英語主題小組(ESP-IS)新上任的實習主席(Chair-Elect)(註)Kristin Ekkens,同時也擔任C3 Consulting LLC的CEO,在協助跨國企業培訓員工具備關鍵技能(包括語言、文化、職能等)方面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

此次,本刊特別邀請今年TESOL ESP-IS榮退主席(Immediate Past Chair),目前擔任亞洲大學語文教學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兼外語系系主任陳英輝教授,與Kristin Ekkens進行一場兩代主席精彩對談,從國際職場最熱門的跨文化議題,到專業英語所面臨學術與實務落差之困境,以及對於專業英語組織邁向多樣化與國際化之願景,可以看出陳英輝教授對ESP-IS未來的期許,以及Ekkens展現新面貌的企圖心。請看以下的整理報導。


陳英輝教授(以下簡稱陳):您擁有協助跨國公司解決文化議題的豐富經驗。就您觀察,何謂具競爭力的工作環境?在跨國公司中,塑造具競爭力的工作環境之必備條件為何?跨國公司在人力招募時應該尋找應徵者的哪些核心能力?

Kristin Ekkens(以下簡稱Ekkens):我認為人才管理的重點在於如何找到優秀人才和培養人才。根據我的觀察,在跨國企業中,員工應具備的重要核心能力包括:能掌握工作內容、語言溝通能力(包含聽、說、讀、寫四項技能),還要能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並順利完成工作。

所謂了解他人「言外之意」的意思,即是要具備「跨文化理解力」。我舉個例子,美國公司多半講求直接、有效率的溝通和低成本,對於想要到美國公司上班的亞洲人來說,若能了解美國人這種不迂迴的民族特質,就算是具備了跨文化能力的職場技能。而這類有別於工作技術層面的能力,例如溝通等能力,我們稱作「軟性技能」(soft skills)。

換言之,跨國公司希望聘用的主管,不單只是具備情緒智力∕情商的能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也要有文化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能夠了解各國文化的異同之處和觀點,如此一來,即使員工來自不同國家,具備不一樣的文化背景,主管都能以最適當的方法幫助下屬,而不是採用自己所習慣或偏好的做法。

而語言能力在職場溝通與文化理解扮演著重要角色。舉例來說,若我能用對方的母語進行溝通時,就能打破彼此隔閡,特別是在處理工作上的衝突時,如果來自不同文化的雙方能藉由語言上進行有效的溝通以促成彼此的了解,並找出問題癥結點,很多事情相信都可以迎刃而解。

陳:剛剛有提到「文化隔閡」,這在跨國企業應該是常常會發生的現象。您如何看待跨國公司中語言隔閡的情形?您通常又如何協助跨國企業解決這類問題?

Ekkens:一般來說,文化差異和建立工作關係,在跨國公司中是很常見的問題。舉例來說,在許多美國當地的跨國企業多會期望職員能夠發表具有創新或創造性的建議。老闆通常會認為能夠提供意見的員工,就是表現優秀的員工。如果今天一位英語非母語者,因為語言能力的因素而無法侃侃而談,或是自覺人微言輕而不敢開口時,那麼公司會認定他不是一名表現優秀的員工。

然而,當場景替換成位於亞洲的跨國公司時,當一位美國人到亞洲公司上班, 當他很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並期望自己的意見能被採納時,他或許會在意見不被採納時感到受挫和困惑。

由此可見,員工在語言及文化上的差異確實是跨國公司所面臨的一大挑戰,特別是當團隊成員有不同的溝通方式(直接和間接),或是預設彼此在文化上有相同的認知時,經常會因此造成衝突。而最常造成語言隔閡的主要原因,通常跟俚語、簡稱和慣用語有關。這類用法常常會因為語意傳達不清而造成他人的困惑,進而產生隔閡,而這對跨國公司的運作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由於語言能力在團隊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若職場人士能以流暢的語言跟工作夥伴溝通,就能打破彼此隔閡。

陳:我個人認為,來自於業界的人士較適合擔任TESOL ESP-IS小組負責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台灣,學術領域的領導者幾乎都是教授擔任,僅有少數來自於業界,這些教授們長期任教於大學,對產業與學術之間的認知往往存有落差。而您擁有豐富的產業實務經驗,對於如何縮短ESP專業英語在學術環境中與實務界中的落差,您一定有一些想法與建議。

Ekkens:事實上我念碩班時,也都著重在理論研究。因此,後來我在擔任職場英語課程的主任,就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實際運用在美國移民之英語學習上,希望能學以致用。

我曾經服務過不同的產業,包括工業、健康照護產業、零售業以及非營利組織,確實都存在著學術研究與產業實務的差距。不過,由於職場生態不斷變化,即便是傑出的理論,運用在實務上時,還是可能會因為遇到不同的人和個性而有差異。我樂於減少隔閡和差異,並研究出減少差異性的最好方法。

陳:近年來,與ESP相關的理論或教學實務等研究越來越多,您曾擔任多家跨國企業的語言顧問,您建議要如何把ESP學術研究與職場實務做連結?據我所知,有許多ESP教學已經能成功協助學生運用在職場環境中,但有許多ESP理論仍在學術研究領域的範疇中。

Ekkens: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也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

舉例來說,醫護人員對於醫學領域的專業英語有很大的需求,畢竟要成為一名稱職的醫生或護士,必須要能跟病患、同事或醫師溝通,並提升工作效率,而專業英語課程能幫助醫生與護士完成他們的工作,並進行有效的溝通。

但當他們進入實際的職場環境時,往往會碰到文化和語言使用等障礙。例如,美國人(以英語為母語者)講話時往往會出現連音、省略句、俚語和單字等,這對非英語為母語者來說並不容易學習,除非你真正長期身處於該工作環境中。換句話說,工作環境就是學習最好的場域。畢竟職場生態不斷變化,即便是傑出的理論,運用在實務上時,卻也可能會因為遇到來自不同國家、文化的人,而在溝通相處上遇到問題。

長期以來,我都在研究減少差異性的最好方法;而我相信,學習語言和文化,可以減少職場和專業英語學習間的隔閡。

陳:TESOL是一個國際性的組織, 現在也已經正式更名TESO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您身為TESOL 專業英語小組(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terest Section,ESP-IS)實習主席,未來您打算如何讓該小組也能成為具備全球視野的小組呢?

Ekkens:身為TESOL專業英語小組實習主席,我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藉由社群媒體增進會員間的互動,以及連結英語教學之外的平台和通訊來推廣專業英語。我希望能運用像是臉書、LinkedIn,以及任何能增加互動的社群網站,希望能連結世界各國的優秀教育人才一同討論專業英語的各種議題。

我的另一個目標是讓工作環境和團隊更融和。TESOL專業英語小組是一個團隊,讓該小組更具有國際觀是相當重要的工作,因此,我希望能夠連結各國TESOL組織,加強亞洲各國和美國之間的英語教學互動,希望能為各國優秀教師帶來不同觀點。

陳:我在台灣ESP領域已經投入相當長期的研究,但當我加入TESOL專業英語小組時,我仍被認為是「外國人」。 因此,我剛剛提到,當ESP小組要成為具備全球化的組織時,應該要融入更多「在地化」的議題,讓組織更具有多樣性(diversity),我想,很多人也會希望您能領導ESP小組往這個方向發展。您怎麼定位自己?

Ekkens:我曾經擔任一個健康照護組織的顧問,工作重點即著重於包容與多元化的議題,因此,如何讓一個職場環境或團隊更具備包容力與跨文化理解力,一直是我所熱愛討論與研究的領域。

我認為過去我們總是單一聚焦、單一面向的探討專業英語,難免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我也發覺在我進入TESOL時,即便我擁有英語教學碩士學位,我仍會覺得自己的觀點和一些專業英語小組成員有所不同。現在我身為主席,我希望能將更多元觀點帶入小組中,也就是您所提到的diversity。我認為讓每一位成員都能自然融入小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將對不同觀點持開放態度,廣納各方意見,讓小組能夠更具國際性、多樣性。

註:

TESOL英語教師協會專業英語主題小組(ESP-IS)主席該職位一任三年,第一年為實習主席(Chair-Elect),第二年為正式主席(Chair),第三年為榮退主席(Immediate Past Chair)。第一年由榮退主席協助實習主席了解委員會運作方式,或擔任正式主席之代理人。第二年即由實習主席扶正為正式主席,原正式主席成為榮退主席; 第三年此一正式主席又依序成為榮退主席,擔任輔導下一任主席的職能。

 

◎紀錄:Carol Hsu ◎編譯:Mandy Shen

Tags: No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