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專業英語與高等教育


       隨著英語成為全球共通語言的地位確立,近年來,在非英語系國家中,除了整體英語使用及需求與日俱增外,在英語學習上也出現了兩大發展趨勢:(1)學習年齡層下降,兒童英語教學蓬勃發展(Nunan, 2003),(2)高等教育及各種專業領域中,對專業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迫切的學習需求(Cook, 2003)。這兩個看似不同方向的發展,事實上關係緊密:隨著英語學習在相對低齡就開始,到了高等教育以上層級,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習者,渴望在英語學習上有較大的突破,希望能夠跳脫以往集中於一般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GP)的技能訓練,加上工作與求學上,天天面臨與其專業直接相關的英語能力的考驗,對於ESP語言課程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

       在上述全球性發展的脈络下,檢視台灣目前的英語教育,雖然台灣高等教育界、企業界及政府部門,對於提升學生及員工英語能力的重要性已有很高的共識,就連馬英九總統也在最近表示,公務人員考試要加考英語。但是,各界對於所謂的英語學習與教學的了解,似乎多仍停留在一般的英語教學(EGP/TESL/TEFL)上,而較少注意到,與國家競爭力有更立即關聯性的ESP學門的存在 ─ 職場的英語溝通失誤、失當、或沒有效率,往往會導致成本的增加或國際合作機會的流失。

       一般人以為,只要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有一定的程度,在面臨各式英語時自然可以應付得了,這其實是個錯誤的認知。根據許許多多的ESP研究報告指出,各種不同專業的英語,除了各有其專門的術語外,基於專業知識系統、文化、思維邏輯、及實務運作上的差異,在語言使用習慣上(如特殊語法句型、表達論述方式、組織、文體結構等)也有著各自獨特的傳統。以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寫作為例,人稱代名詞I和you、以but及and為句首的句子、直接問句等的使用,在哲學領域的期刊論文中,是很普遍的修辭特色,用來營造一種與讀者直接對話的寫作風格,以此強化論述的說服力與滲透力。然而,同樣的修辭特色,在科學領域,卻難以被接受,因為這樣的論述風格,有著太多作者的顯現(author presence),無法表達科學論文想要呈現的客觀性與非個人性(impersonal)(Chang and Swales, 1999)。

 

ESP與EGP的差異

       另外,許多ESP的用法與傳統EGP的教導也經常差異很大。例如,傳統EGP文法教導我們,時態的使用是基於時間的考量,但在新聞英文中,為了突顯「新」聞性,對於已發生過的事件的描述,關鍵句使用的會是現在式,而不是過去式。同樣的,在學術論文寫作中,文獻回顧時,針對先前研究的討論,並非全部使用過去式,而是,常會用現在式表達作者支持的立場,用過去式間接表達作者不是十分支持某論述;另外,時態的選擇,有時也會因報告文獻時所選擇的動詞種類而異。

       諸如上述ESP與EGP在語言使用及修辭特性的差異,以及各專業領域間英語使用的種種差異,範圍既深且廣,如果沒有經過特別教導,通常對於入門者而言,每一種不同專業領域的英語,讀來就像是另一種新的語言,只有靠長期「圈內人」知識(insider’s knowledge)的累積及不斷的辛苦摸索之後,才能掌握核心特色,進而活用該語言。這種學習歷程,即使是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而言,也是很類似的。

 

專業語言教學的源起

       其實,專業語言教學(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因跨國商業活動興盛,應蘊而生。近代的ESP教學,則始於1960年代,從開始至今,EAP一直是其中最獨霸的主流,科技英語(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居次。這樣的發展,乃是因為近代ESP的起始,是為因應英美大學中,外籍學生日益增加,以及中東產油國家為幫助學生在以英語授課的專業科目中的學習。直至近十多年來,商用英語(English for Business Purposes, EBP)才快速竄起,實務教學上以東亞最為熱門,但是研究則以歐美國家,尤其歐洲學者表現最為突出。

 

教學思維與教學方法的差異

       比較ESP與EGP,一般EGP教學,目標在廣泛取材、循序漸進的累積基本語言能力,正統的ESP教學,則多半在需求恐急的情況下,被迫講求「be as specific as possible」的精神,鎖定目標的教學(to-the-point teaching) ,同時作對症下藥的「快速修理」(quick fix)及補救。一套專為某機構設計的、完整而有效的「量身定做」(tailor-made) 課程,通常有一套週嚴的前置作業:先是深入的職場語言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特殊語言資料庫(special language corpus)建立,專業語言分析(linguistic and discourse analyses),機構制度與產業文化的分析(means analysis),以及學員英語能力及學習歷史診斷,繼而綜合統整以上分析結果,再編寫專用教材並設計課程。前置作業越深入精準,教學效果就越顯著。

       另外,在教學思維與方法上,ESP與EGP也有著很大的差異: 為幫助學習者因應多變且相對複雜的英語使用情境,ESP教學強調訓練學習者基本的語言、文本觀察及分析的能力,以此取代傳統EGP的文法教學,同時更強調,專業文化、思維邏輯的介紹,與專業語言使用的教導必須並重。根據許多ESP學者的觀察,沒有受過ESP教學訓練的老師,常常無法有效的執行上述ESP教學目標及原則,導致的結果是,有許多的ESP課程,都還是以傳統EGP的教學方法及思維來執行,而且教學的重點,常常窄化成以ESP常用字詞為主,教學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嚴謹專業的ESP師資,是課程成功的關鍵

       基本上,優秀的ESP教師所需的養成訓練時間,往往要比EGP教師來的久,因為他們除了跟EGP教師一樣,要懂得語言的教學技巧及教材編輯方法以外,還要學習基本的語言分析方法、社會語言學、言談分析、跨文化溝通、ESP理論與實務相關課程,也要熟悉其所專攻的英語種類的主要語言使用習慣,甚至要對影響該語言使用的專業文化背景、思維邏輯有基本的了解。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EGP教師,一般而言,難以有效引導學生觀察、分析ESP的言談與文本,因此常常較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雖然有些學者認為ESP課程的修習,必須對學員有英語程度門檻的要求,然而很多知名ESP學者認為,一個優秀的ESP教師,通常也善於選擇及運用ESP教材,來複習基本句型及文法,達到補救教學的目的。因此,學員們即使原先的基礎英語還有待加強,也可以在課程中,感受到雙效合一的學習效果。所以受過嚴謹專業訓練的ESP師資,事實上是ESP語言課程成功與否,最重要的關鍵。

       台灣在這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大學,增加以英語教授專業科目的份量,此一措施,有一部分是為了提升大學國際化程度,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藉此提升學生的英文能力。然而,雖然各校都聲稱成效良好,但是在一個非英語環境中,加上缺乏完整配套措施的情況下,以英語教授專業科目的成效真的理想嗎?

 

為求學生理解 簡化教學內容?

       本人曾於2006年(Chang et al., 2006a),就元智大學三個學院六個系,共370位大二及大四學生,執行一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只有約20%學生對英語授課的課程感到不滿意,但表示聽懂授課內容75%以上者,僅有約25%;只聽懂50%以下者,卻高達35%。這個結果,其實也反映了授課老師的痛苦(Chang et al., 2006b);十幾位接受深度訪談的授課老師,幾乎每一人都反應,為了讓學生聽懂,必須放慢速度,適時翻譯,以致經常上課內容教不完,或是被迫簡化教學內容。換言之,英語授課付出的代價,似乎是專業內容較差的學習。

       那麼,付出如此的代價,英語授課對學生英語程度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嗎?根據學生的自我評估,除了約75%的人覺得自己聽力有進步,約28%的人覺得自己閱讀能力有進步以外,英語授課對於口說與寫作能力的進步,幫助非常小(僅8%的人覺得有進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高達50%的學生覺得兩年的通識英語課程,對於他們修習英語授課的專業課程,沒幫助或完全沒幫助,覺得有幫助的僅有20%。簡言之,台灣各大學,大部分除了規定學生必須修習多少英語授課的專業課程,以及畢業時英語能力檢定須達到的標準以外,對於學生所面臨的EAP學習上的困難,似乎沒有任何作為。而這樣的現象起因皆是上述所言,很多人以為只要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有一定的程度,在面臨各式英語時自然可以應付得了。

 

國際間的專業英語課程案例

       反觀其他國家,以本人博士班就讀的密西根大學(UM)為例,在當時,大部分UM的外國學生託福成績都在600分以上。儘管如此,學校當局仍要求所有外國研究生在入學時,再接受一次全面的學術英語能力的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指定每位學生該修習的科目。每年大約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新入學的非英語為母語的學生,被規定在英語中心修習至少一門的學術英語課,有的人甚至英語課得連修好幾學期。

       事實上,密西根大學英語中心,是全美第一個設立的英語中心,其所發展出來的視聽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深深影響全世界的EGP教學,長達幾十年,是個世界各地人士,喜歡前往接受密集英語訓練的機構,因此也一直是學校的金雞母。然而,從1984年開始,在校方及時任中心主任的ESP學界權威John Swales教授強勢主導下,中心停止對外招生,全力發展專為UM外籍學生及新進外籍教師所設計的各式EAP課程。除了各種小至上課如何做筆記、聽懂英語講課,大到論文口語發表、論文寫作、外籍助教講課訓練等課程外,並有口語實驗室(speaking lab)及寫作實驗室(writing lab),義務指導需要額外幫助的學生。

       由於UM英語中心所提供的課程是針對全校各系,有一些更積極的系所,為了達到更「specific」的效果,也會額外委託中心,為其外籍學生開設量身訂做的課程。本人就曾經參與過UM心理系及建築系所委託的EAP課程,過程中深受感動。心理系的主任認為他們有好幾個非常優秀的外籍博士班學生,專業程度皆足以在美國謀得一份很好的教職,只可惜英語不夠好,於是英語中心便以七、八個月的時間做了詳細的前置研究,為這些學生開設密集的短期課程,最後大部分學生都很順利的於畢業後,在美國找到不錯的教職。

       除了歐美國家以外,香港的城市大學及科技大學,多年以來,也在ESP的研究與語言教學實務,有突出的表現,除了每學期為不同學院學生,開設許多不同的ESP語言課程外,也常邀請國際知名EAP學者,為其教授們,舉辦各種EAP的研習營,內容包含如何用英語發表論文及書籍、以及如何有效的以英語講課等。就連日本慶應大學政治系,也在這一兩年邀請多名國際知名的EAP學者,為其學生設計量身訂做的密集課程。

 

台灣專業英語師資不足 發展遇瓶頸

       雖然台灣各大學在EAP的課程提供上,投入很少,可喜的是,有越來越多學校在通識英語中開設ESP的選修語言課程,除了EAP寫作課外,其餘都是各種不同的職場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EOP),尤以EBP課程佔絕大部分,目的是幫助學生日後順利進入企業及政府單位等職場。另外,也有少數學校積極計畫編輯ESP教材。

       然而,不管積極程度如何,全台灣各外語相關系所及語言中心,所共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ESP師資的嚴重缺乏,這也是我個人認為台灣目前在ESP發展上最大的瓶頸。因為就教材而言, 在ESP各分支中,目前市面上已經有許多EAP、EST、EBP教材可供選擇。然而還有太多領域如建築英語、海事英語等,市面上沒有現成的教材,完全必須仰賴訓練有素的師資,自行收集與發展教材。所以教材編輯,其實比不上師資訓練重要。只是教材編輯可以在短期內展現所謂成效,而師資培育卻是走一條漫長而辛苦的道路。有些學校十分仰賴外籍教師,但是根據我個人接觸過的經驗,這些外籍教師的品質,事實上不見的可以令人放心。尤其,在英語成為全球共通語言的趨勢下,在應用語言學界,英語母語教師與非母語教師已被重新定位,一昧只依賴外籍教師,事實上與目前的新趨勢是不符合的。

 

短、中、長期的師資培育計畫

       台灣ESP師資培育計畫,如果兼具短、中、長期的考量,必須從兩方面同時進行:(1) 鼓勵各大學相關科系研究所積極發展ESP師資培育課程,(2) 鼓勵既有的相關領域師資培養第二專長。目前各大學中受過完整ESP教學及研究訓練的師資,人數稀少,僅有的少數幾位專注於ESP教學及研究的學者,分散在北、中、南不同學校,研究人力整合不易,因此,幾乎沒有大學相關科系研究所將ESP師資培育列為發展重點。有鑑於此,元智大學應用外語碩士班,就從2006年起,將ESP師資培育作為發展重點,設計了整套的ESP師資培育課程;另外交通大學英教所碩士班也開設有ESP研究及教學相關課程。除此之外,國內其他大學似乎仍多只提供ESP語言技能課程,對ESP師資培育課程沒有太多投注。

 

密集講課與工作坊 乃輔助措施

       受限於具ESP專長師資的缺乏,短期內要看到國內有更多的外語研究所將ESP師資培育作為重要發展方向,似乎並不容易。因此,鼓勵既有相關領域師資透過自修的方式,修習ESP相關知識,並嘗試ESP相關研究及課程規劃,是短期內最可行的方式。當然,為了幫助有興趣的老師比較快速的進入狀況,邀請國外ESP知名學者,前來短期密集講課或舉辦工作坊,是必要的輔助措施。

       元智應外系近幾年積極的與國際ESP學界,展開各種學術合作。於2006年12月邀請前述John Swales教授來台公開演講,之後又在2007年,邀請知名ESP學者Vijay Bhatia、Ana Mauranen、Ken Hyland、David Lee舉辦了四次課程密集的ESP研習營,每次都反應踴躍,報名人數皆遠超過場地所能允許。我們也設計了參加證明,給每位學員,並承諾要繼續辦理,讓參加的學員,在累積了相當數量的參加證明之後,可以獲得一張ESP師資培育課程的certificate。截至目前為止,每一場皆參與的學員有約40人,可見台灣的大學老師及研究生,對學習ESP相關課程的強烈需求。

 

推廣獎學,投注資源,整合校際合作

       然而坦白講,以元智這樣的私立大學,不管是在舉辦研習營或開設碩士班的ESP師資培育課程,資源有限,過程辛苦。因此,在此呼籲關心台灣ESP教學發展的相關學會或系所,加強未來合作,藉以整合各方資源;另外,也呼籲頂尖的國立大學,多投注資源在ESP師資培育上 ─ 尤其是在博士班階段,或者是集合目前分散在各校的ESP學者,設立聯合師資培育學程;最後,建議政府仿效馬來西亞等國,長年獎助學生出國修習此專業。唯有足夠而又訓練有素的ESP師資,搭配設計合宜的ESP課程,台灣的高等教育英語才能真正的提升。

 

參考文獻

  • Chang, Y.Y, Y. P. Liao, S. Welsh, Y. C. Wu, P. C. Liu, C. Venhuizen, C. W. Chen, Y. R. Chen (2006a) “ Teaching subject courses in English: Threats or opportunities for EFL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Workshop on TEFL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p.35-44. March 10-11, Ming Chuan University, Taoyuan, Taiwan.
  • Chang Y.Y., P. C. Liu and C. W. Chen (2006b) “Teaching subject courses in English at the college level: Perspectives from professor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Fifte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Book Fair on English Teaching, Nov. 10-12, Chien Tan, Taipei.
  • Chang, Y.Y. and J.M. Swales (1999) “Informal elements in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Threats or opportunities for advanced non-native speakers.” in Candlin, C.N. and Hyland, K. (eds.) Writing: Texts, Processes & Practices, p. 145-167. London: Longman.
  • —Reprinted in A. Hewings and M. Hewings (eds.) (2005), Grammar and Context, p. 131-134. [Unit B3, “Grammar in written academic contexts”] London: Routledge.
  • —Reprinted in Hyland, K. (ed) (2006),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Abingdon, UK & New York: Routledge.
  • Cook, G. (2003). Applied linguistic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Nunan, D. (2003). The impact of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on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ESOL Quarterly. 37, 589-613.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