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L趨勢與台灣英語教學政策之關聯性探討


32301335

       在全球化的效應下,英語受到廣泛的使用,而這樣的現象也促成了EIL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概念的生成及發展。在討論EIL趨勢對台灣英語教學政策的影響之前,我們首先要對現在全世界英語人口的分布情況以及分類方式稍作了解。

全球英語人口概況   

       全球使用英語的人口大致上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英語為母語 (ENL– English as a Native Language) 的人,也就是英語系國家的人民,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及紐西蘭。

       第二類是以英語為第二語言 (ESL –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的人,嚴格說起來,指的是英語系國家裡的外國移民,他們雖然都有各自的母語,但因為身處於英語系國家,必須以英語作為主要溝通語言,所以英語就成為他們的第二語言。不過從廣義的觀點來看,新加坡、菲律賓及印度等以英語為官方語言 (EOL – English as an Official Language) 的國家,也可以算在這一類裡面。對這些國家的人而言,英語雖然不是母語,但往往因為歷史、文化、或種族政治因素而有了與一般外語不同的地位,因此成為各族群普遍使用的共同語言。

       第三類則是把英語當成一種外國語言 (EFL –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的人,基本上所有不屬於前兩類的英語使用者,都歸屬於這一類。比方說,對身在台灣的我們來講,英語既不是我們的母語或第二語言,也不是官方語言,一般大眾平時不用英語溝通,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會這麼做,那麼英語對我們而言就是一種外國語言。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過去數十年間,第二類及第三類英語人口的成長率均高於第一類,且時間越近,成長率的差距越大。九O年代末期,第一類與第二類英語人口分別有大約三億七千五百萬人,第三類英語人口則大約已到達七億五千萬人。由於英語的角色持續在轉變,相信這些數字在未來還會有相當大的變化。

 

圖說:

David Graddol在The Future of English(1997)一書中,以左圖表示全球以英語為外語及第二語言者加起來遠比以英語為母語者多出好幾倍。

 

歐盟國家的英語政策

       過去五十年間國際貿易的發達,尤其十年前網路開始蓬勃發展,讓英語慢慢變成一種不同語言的民族溝通時的共通語言。到了現在,英語不但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國際語言,更是職場中或貿易上不可或缺的一種語言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估計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人民擁有更近似母語程度的英語能力。這樣的趨勢,從歐盟的英語政策中可以略窺一、二。在過去,歐盟的英語學習目標是希望學生到14歲左右,也就是國中快畢業的時候,應該能夠到達CEF A2,也就是約當TOEIC 350分到545分的程度;到了16歲進高中的時候,要有CEF B1的程度,約當TOEIC 550分到745分的程度;18歲上大學的時候,則要有CEF B2,亦即超過TOEIC 750分的程度,這個目標雖然設定得比台灣高一點,不過基本上是很接近的。然而,最近歐盟卻在整個英語教育的目標上做了大幅度的調整,未來他們希望每個人在小學畢業的時候就能夠擁有TOEIC 750分 (CEF B2) 的程度,而在國中的時候,TOEIC能夠超過850分的程度。

 

A1

A2

B1

B2

C1

C2

traditional EFL curriculum

12

14

16

18

20

22

new global English curriculum

6

8

10

12

14

16

 

圖說:David Graddol在English Next (2006) 中以 ” A new orthodoxy has emerged: learners begin in primary school “ 描述歐盟新的英語教育目標。

 

       如果歐盟政策推行順利的話,在十年內就可以成功讓英語使用人口增加2億。雖然歐盟成員國都有各自的母語,但他們選擇加強自己的英語能力,希望能藉由把英語學習年齡降低,讓下一代有更多人擁有更嫻熟的英語能力。這樣的目標,對全世界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隨著英語的使用人口逐漸增加,對於全世界來說,英語勢必會成為唯一的全球溝通語言,在這種情況之下,英語的角色也會開始變化。它不再只是美國人、英國人使用的語言,而是有可能是世界各國的一種國際語言,也就是EIL –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這個趨勢對台灣而言,是個挑戰,應該要有更積極的國家語言政策來迎接這個趨勢。

 

從使用英語的目的看英語的未來

        基本上,全世界的人對英語的認知已然改變,英語不再只是英語系國家人民的母語了,而是全球的共通語言。以母語的概念來看英語,它是文化的、生活的,有各式各樣的綜合目標,然而如果把英語視為國際溝通語言,雖然它並不會取代大家的母語,但在某些層面,比方說工作上,它的重要性卻絕對不亞於母語。

       從英語的使用目的來看,目前把英語當作EFL的七億五千萬人,很快會爬轉成ESL人口,凌駕在ENL的人口數目之上,而成為英語的主要使用者。這些人使用英語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工作,而對這種以職場的溝通交流為核心目標的英語學習而言,其未來必定會走向EIL。由於EIL的使用者都是母語非英語者,所以它的特色是句型會簡化、單字會減少,而且受到使用目的的影響,由於各行各業所需要的領域單字都不相同,因此也需要搭配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專業英語。我們可以這麼說,EIL是透過英語來展現職場最基本的知識和表達、理解的能力,就像是一部貨車,而ESP則像是貨物。未來這應該會是英語最主要的發展方向。

 

台灣英語教學目標的改變

       從這個觀點來看,可以預見未來台灣需要面對龐大的英語學習壓力。目前台灣能夠流利使用英語的人大約只有5%,未來能夠流利使用英語的人口比例必須大幅增加,可能需要到25%或是更高,在這種情況之下,英語教學的目標勢必要轉向EIL。EIL的單字要求其實並不是特別高,根據美國ETS的統計,EIL常用的單字不超過6,000個,而且句型也比較簡單。所以這樣一來,學習英語變得比較容易了,但事實上,proficiency level與溝通能力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提升了。

 

回顧台灣的英語教育思潮

       回顧台灣過去五十年來的英語教育,以我自己為例,我是民國46年出生的,我在國中學的英語基本上是文法,還有最簡單的基礎單字加上一些造句,到了高中的時候,學的就是閱讀跟單字。進了大學之後,大一英語基本上是營養學分,可以說根本沒有學到什麼,大家都一樣。不過在大學時期我的英語還是進步了非常多,因為在那個時代上課都是用原文書,所以就學到了今天我們所謂的ESP專業英語。等到大學畢業之後,我又學了一些職場溝通用的英語,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EIL。

       在那個時代中,英語的角色是什麼呢?根據全世界語言學家的定義,英語對母語為華文的台灣的人而言,是一種foreign language,只有少數人需要為了做台灣跟世界接軌的介面而學習英語,也就是說,只要有少數人能夠使用英語扮演貿易、外交的角色就可以了,大部分人在生活中是完全不需要使用英語的。因此,在民國46年出生的四十幾萬個小孩子中,大致上只有5%的人,也就是大約有二萬人,最後成功把英語學得很不錯 (程度在TOEIC 750 以上)。

 

今天英語教育的角色

       今天英語扮演的角色,跟30年前我學英語的時候大大的不同,現在英語已經是一種全球溝通的標準,台灣只靠少數人用英語跟世界接軌的時代也結束了。現在需要使用英語進行溝通的人口比例大約佔了25%,在職場中更有幾乎一半的人需要用到英語,在這種情況下,英語教育的目標必須要完全的改變。在EFL的時代,一個人如果能在大學畢業的時候擁有英語能力,那是最好不過了,但如果真的沒有也就算了,因為還有很多不須用英語的工作;可是以今天來講,職場中需要英語能力的工作比率很高,不會英語的人可能就註定要前途黯淡了。

       因為對英語的需求普及化,學習的典範也完全改變了。在EFL時代,教育的目標是盡量讓極少數的一群人把英語學好,而學習典範是希望他們的英文最好能夠像native speaker那麼好,可是今天卻不是這樣了。現在我們需要多一點會講英語的台灣人,最好有25%的人都能夠講英語,但他們不用像native speaker一樣厲害,只要能夠掌握職場常用的英語內容就好了(至少達到TOEIC 550的程度),可見現在的英語學習標的已經完全不同了。

 

英語學習標的的重要    

       在EFL時代,學英語基本上是從中學一年級開始,但如果我們要因應全球的潮流,把英語的重要性及普及性提升,那麼從國中一年級開始學英語絕對是不夠的。英語要到達一定的proficiency level(TOEIC 550),必須要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因此英語勢必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納入課程,同時也要為各級學校設定新的英語學習標的。

       要設計出一套適合台灣人的英語學習方法,認清學習標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沒有標的,就無從知道應該使用哪些教學法,也無法確定學習的內容、無法規劃課程大綱、更無法設計教材及評量測驗。因此,台灣英語教育界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確認英語教學的標的。

       我個人認為把EIL與ESP設定為台灣國際化所需的英語標的,是比較恰當,也比較切合實際的。然而,各級學校的學生程度差異極大,需要主管單位組成專家設計各種學程的選項,才能配合實際教學的需要,也才能根據學程培訓老師、尋找教材。

 

大學英語教育的標的

       關於大學英語教育標的的設定一直有許多爭議,但是基本上,我認為定義出最低應有標準比訂定最高標準來得適宜,因為現在七分上就能上大學,大學教育的性質已經是全民教育了,訂定適合菁英教育的目標只是唱高調。能有更好的目標當然是很理想,不過訂出一個最低標準,作為規劃整個台灣大學生英語教育的準則,才是比較實際的。我認為一個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必須要有基礎的EIL(TOEIC 550)能力,具備常用的職場5,000字;除此之外,也必需要有大學主修科目的ESP能力,這項ESP的能力以熟習主修科目的入門原文教材為基準,這是我認為適切的大學基礎英語教育標的。一旦確定大學生所需具備的英語能力是以職場5,000字為核心,這時候無論是教材的設計、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規劃、評量測驗的選擇,甚至是教師的需求,都變得清晰起來了。

 

大學英語教學的師資

       大學的英語教學若持續朝向EIL發展,當前的師資其實是不太足夠的,因為目前台灣的英語教學師資還是以English literature學者為權力核心師資,相較之下,以英語教學或應用語言學學位得到教職的老師比例較少。在這種情況之下,各大專院校應該把英語教學管理權移轉到語文中心,所聘的師資也以英語教學為核心;這個時候老師的學術成就不是升等標準了,反而應該以其教學成就做為評量升等的標準。

       聘用具有TESOL學位的本國老師或是外國老師來教學應該不會太困難,相信只要政策確定後,很快就可以完成,但ESP的師資訓練確實有其困難度,因為ESP的內容繁雜,要把原來的本科教師變成英語老師不容易,要讓英語老師去進行這樣的教學也不容易。因此相關單位必須要著手進行這方面的規劃,設立專門的ESP教師發展中心,動用全國的力量來設法培育ESP的教學人才。

 

大學英語教材的發展

       一旦確定EIL及ESP是台灣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標的,就可以挑選適當的教科書了。目前市場上現有的EIL專用教科書並不多;有一部分教科書與TOEIC相關,有一部分EIL及ESP則是英國LCCI編著的。不過由於EIL的概念逐漸受到重視,相信相關教材在短期之內就會漸漸出現了。至於ESP的最好教材,就是各科系使用的原文教科書,有必要時,可由英語老師針對原文書籍的閱讀給予相關幫助或指導。

 

台灣大學教育的最大危機

       台灣大學教育的最大危機,在於大學已經失去管理學生品質的能力。過去台灣的傳統大學,學生都是由高中聯考中脫穎而出的菁英,所以大學畢業生的水平大致上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在廣設大學之後,台灣的大學變成了全民大學,大學畢業生的英語能力品質管理也就成為台灣未來大學教育的核心工作,而大學生的英語能力管理也變得很重要。這樣的需求教育部在五年前就已經注意到,所以開始推動大學生英語畢業標準、英語證照等,這些都是正面的方向,未來這些工作必須要加倍受到重視,因為英語能力考試是大學畢業生品質管控的方式之一。

 

結語

綜合以上所述,可以歸納出未來台灣的英語教育政策有五項重點工作:

一、確定學習標的為EIL與ESP

二、根據學習標的培訓老師

三、根據學習標的設計教材

四、根據學習標的設計學生分級及分班標準

五、根據學習標的選擇評量工具

       EIL(English as International Language)是台灣未來英語教育的重點目標,這必須在學界與教育界形成共識,然後根據這個共識,設計各級學校的EIL與ESP學程,再配合英語能力評量工具管理學生品質。相信在十年內,會有25%以上的台灣大學生能在畢業的時候擁有CEF B1以上的英語能力,也會有5%以上的畢業生到達CEF B2的程度。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