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發展與大學畢業生英語能力不足之探討


 

       ETS台灣區代表去年針對多益測驗考生所做的一項調查「TOEIC考生應考經驗調查」統計,有超過七成以上的上班族認為多益700分以上才能在目前的職位上游刃有餘,甚至有18%的上班族認為905~990的多益成績在職場上才有真正的競爭力。目前,國內大專院校面對極大的招生壓力,在訂定英語大學畢業標準時,多半從寬從低,許多科技大學用多益350分作為畢業門檻,許多大學外文系用多益550分作為畢業門檻,這些要求與產業需求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根據中華人力資源協會與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2007年的「台灣產業員工英語能力需求標準」報告指出,台灣企業員工的英語能力多半要求在多益500分以上,可是2008年臺灣大專多益考生約有八萬人,其中多益成績超過500分者僅四萬人,ETS台灣區代表處推估,全國超過百萬的大專學生英語能力在500分以上者,應該不超過十萬人,也就是90%的大專生英語能力不能夠到達企業英語能力要求的標準,這既是企業找不到適用人才,亦是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反應了大學所提供教育服務產品不良率的問題。
       用品管的觀點看,能讀到大學畢業的同學學習英語歷程起碼達10年之久,即使入學前英語程度不佳的責任不在大學,但入學後還有四年的補救時間,然而能達到企業最基本的要求─多益500分竟然10%都不到,如果用傳統產業品管良率的概念,良率到達99%才算過關,而把大學當作一個服務業來看,你如果是品管主任,你能接受嗎?如果你是消費者,你會要求退費嗎?這樣的大學服務業者,能存活嗎?教育部統計去年大學註冊率創新低約是83.5%,核定招生35萬8千人,6萬人沒註冊,後段的大學已面臨廢系甚至關校危機了。背後的問題是什麼?有無解決方案?許士軍教授提供一個診斷,認為是大學的組織出了問題。
 
 
治療大學教育的組織病,可參考企業的「流程革命」
 
       管理學家許士軍教授在《商業周刊》上談及畢業即失業,以及「傳統系所組織已經不合時宜」的現象,是由於職涯與學涯的差距所造成的,亟需學程規劃予以配合。其實企業界早在1990年初,就檢討分工組織過度發展後,所造成的弊端,整合匯總各部門功能的任務變得愈來愈複雜、困難與低效率,尤其難以適應多元化及顧客導向的服務業。1993年美國韓默及錢辟(Michael Hammer& James Champy)著書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提出了「企業流程再造工程」(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簡稱BPR)概念,其後風起雲湧出現了一系列的流程革命理論。近年來,企業組織又結合了IT科技與網際網路的發展,再借助ERP及BPM軟體工具,基本上已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分工弊病,但令人訝異的是1990年以來,雖然企業組織流程再造如火如荼的進行,大學組織卻沒有任何改變,許士軍教授是第一個提出徹底改造大學教育服務組織的企管專家,也許學系組織不一定要全面廢止,但學習制與學程制互相配合,並整合成矩陣化組織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我們不妨採用許士軍教授的建議先推動國際英語(EIL: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學程制度做一個示範。
 
 
如何規劃「國際英語學程」
 
       在這個學程裡,我們可以把大學生當顧客,先對顧客做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我們重新依需求設計英語學程的目標,例如培養大學生畢業時應達到國際英語溝通能力TOEIC 700分,建議全國大專院校都應提供最長四年制的英語學程,大一新生應做分班測驗,凡達不到700分的同學都應該強迫參加學程,不妨分為TOEIC 600~500分,500~400分,400分以下等三種門檻程度的學程,要求每年應進步至少50~100分左右。教材內容可分為國際職場(Global Workplace)及校園學術(Academic)兩類情境,教學方法採用語用論(Pragmatism)觀念及沉浸模式(Immersion Mode),藉助電腦軟體工具,已經達EIL職場目標的同學,可以依專業選修各自的專業英語(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學程。
       目前行政院已通過「技職教育再造方案」,行政院長劉兆玄表示:「全球化競爭及產業轉型 ,台灣技職教育必須在內容、方法上均與時俱進。」許士軍教授的「學程」再造是個好處方,據悉有部分大學早就有推動學程案例,例如政大曾有「榮譽學程」,成大有「成鷹計劃」,銘傳早就實施四年一貫的英語必修課程,建議可以參考他們的經驗與教訓,就由各科系都需要的「國際英語學程」,全面開始推動吧!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