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學國際化教育面臨的挑戰


 

       廿一世紀將是大家平起平落、公平競爭的扁平世界,在這樣的地球村裏不論自己願不願意,每個人都將暴露在外來的影響和競爭,也會和世界各地有形無形地連結一起。這樣的景觀最終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亦即全球靠著便捷的交通、商業行為、文化交流、網路視訊成為一很少障礙的地球村,這一趨勢是抵擋不了的,能不能在這新時代適應端看我們是否能够達到足夠的國際化 (Internationalization)。我把全球化與國際化的定義做區隔,全球化是硬體與軟體環境的結合,而國際化則是觀念與文化的溝通,必須要有足够的國際化條件才能走進全球化 (To become globalized through internationalization),世界上各個國家也莫不以國際化為目標。

大學國際化的必要性

       國際化是需要全民參與的,因為國際化的環境是建在整個社會的架構上,但大學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因為大學的師生常常是第一個走進國際社會,和國際交流的,因此大學必須積極地做為推動國際化的龍頭。國際化必須是雙向的,一方面積極地讓師生到國外交流,另一方面也要歡迎及接受國際學生與學者到本國來,這就是學生及教授的流通(student and faculty mobility),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有幾個重要目的:第一是到國外先進國家汲取最先進高深的知識,這是二、三十年前台灣大批學生留學潮的最主要理由,他們在歐美國家獲得當時在台灣學不到的新知及高深的技術,也得到在台灣沒有的機會。第二是促進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與包容,出國的留學生不只學得新知,也耳濡目染地吸收了外國的文化。從另一角度來看,接受國際學生的結果,也把外國文化溶進我們的文化思維。不論這些外國文化的背景如何,包容這些不同的文化自然地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的內涵與價值。第三是建立國際溝通的管道。和外國人士的交流,不論是經由出國留學生或來華的國際留學生,這些人當中,有些會變成以後我們和國際溝通重要的資源,這個益處在過去二、三十年台灣經濟起飛的過程中就已充分驗證到,國際人士的友誼、人脈關係是很珍貴的資產,可助於促成未來合作的機會。第四是藉由研究國際各種社會及產業的法規習俗,讓我們的商業產品及文化能够符合國際規格,通行於全球,而跨入國際社會。這是國際貿易的基本條件。第五是了解國際的情勢,知己知彼,才能維持國家在國際間的競爭力。這些考量顯示出國際化的必要性。

       在台灣推動大學的國際化,更有其迫切性,台灣的大學生長期在國內故步自封,做井底之蛙,很安逸悠閒地過大學生活,不知道自己已在國際軌道上脫軌。每當台灣的大學生有機會和外國學生接觸時,往往會驚訝外國大學生如何用功積極,所以幾乎每位學生在出國做短期或長期留學之後,都會有在求學及人生態度上脫胎換骨的改變。

  大學國際化可以從學校與學生這兩個方向來討論:學校要如何才能成為國際性的大學,而學生要如何才能具有國際化的能力呢?

 

國際性大學的要件

       在世界大學排名榜上,台灣的大學一般都表現不如理想,其實台灣很多大學的研究成就及教學品質都遠比實際的排名來得好。這樣不理想的評比結果主要是因為台灣的大學國際化不够,所以在國際的知名度不高,導致國際同儕之間聲譽不足,自然在大學評比的所謂“印象分數”得分不高,所以台灣的大學除了要實質提高研究與教學水準之外,更迫切的是提升國際化,以成為國際性的大學。

       成為國際性的大學要件應包括下列幾項:第一、大學必須在研究及教學有多元的傑出領域,單在一項目的傑出並不能算是真正傑出的國際性大學。教授和學生的素質也必須好,才能維持一所大學的聲譽,此外,校友在全球性好的表現更是國際知名大學的要件。第二、大學的研究與教學應該針對有關人類或全球的重要課題,只關心地方性的問題的大學不能被肯定為國際型的大學,同時大學也應與全球性的企業合作,才能把研究的成果或培育的人才擴展到國際。第三、大學必須把它的教學資源與國外的大學及學生分享,亦即與國際的大學合作,並且能吸引國外的學生到本校。換句話說,這所大學應有響亮的商標(brand name),這樣以國際“巿場”為目標才能躍升為國際性的大學。

 

大學生應有的國際化要件

  廿一世紀的大學生應以成為一位成功的國際村的村民為目標,而一位成功的國際村的村民必須具備有競爭力的專業與人文素養。此外,還要有下列核心技能:第一、有好的外語能力、尤其是英文。其實英文已不只是一種外語,而是一種“國際語文”,是國際上溝通的工具,不管未來中文的地位會變成如何,也不論一個人是否要出國,聽、說、寫、讀英文的技能是必備的工具。第二、國際村的人必須要了解並欣賞不同的文化。文化没有高低,只有異同的程度。在現在的大學裏,往往有學生排斥來自東南亞或其他落後地區的學生,覺得他們文化水準不够好而拖累本地學生的教育學習,但是瞭解並包容不同的文化才能擴充視野,適應廿一世紀的國際化。美國為什麼會那麼富強,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能包容接納不同地區的人才與文化。第三、要了解及遵守國際禮儀及共通的規範,這些修養是未來國際溝通所必須遵守的準則,也關係個人是否能被國際社會接受。第四、要關心國際新聞時事,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當然還要熟悉自己專業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不能落後。第五、要建立和國際溝通的管道,多結交國際朋友。這些是維持國際競爭力所必備的條件。

 

大學推動國際化的策略

       國際化是雙向的,一方面要鼓勵本地的老師及學生出國,另一方面也要吸引國外的學者及學生來留學或交換訪問,雙向且對等的交流才能達到國際化的目標。多年前台灣的年青人出國意願高,往往一個家庭必須且願意借貸來資助孩子出國。但現在的年輕人價值觀念改變了,甚至需要有金錢的誘因來鼓勵學生出國,因此大學可採取的策略包括:第一、提供獎助金以資助學生及教授出國。這種獎助金在當今台灣學生在國際上競爭力衰退的時候更格外需要,因為現在台灣的大學生留學考試成績普遍不佳,基本條件不足,很難申請到入學獎學金。第二、和國外大學簽合作連盟,建立交換學生與教授的機制,保障台灣學生到簽約學校的名額。第三、積極在國外招生,打開學校知名度,特別是宣傳本校的特色,例如成功大學可以強調工學的強項,並宣傳和南部科學園區的合作關係,這種產學合作的機會是外國學生難得的經驗,可提高外國學生對本校的興趣。第四、積極參與國際大學的區域聯盟或其他組織,尤其是擔任領導的角色,可以推動合作機制,例如成功大學擔任東南亞大學校長聯盟(Southeast and South Asia and Taiwan University President Forum)的主席,因此而吸引到很多外籍學生。第五、應積極建立國際化的學習及生活環境,讓外國學生及學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不只是學生、老師能講英文,職員也應能講英文,而校內的通告文件也應有英文。

 

台灣推動大學國際化的困境

       雖然大家都知道國際化的重要性,但現在台灣的大學裡推動國際化卻是困難重重,最主要的障礙是大學生出國的意願太低。很諷刺的是這是上一代出國成功的事實所種下的後果。上一代的留學生很多留在國外奮鬥,而在各行各業出人頭地,當時被譏為“晉才楚用”的人才流失(brain drain),但是很多這批留學生後來回國,人才回流(brain circulation)到台灣社會各階層,成為中堅份子,在台灣經濟起飛的過程扮演很重要的腳色。但是社會繁榮了,下一代的年輕人習於安逸,只求舒適的工作機會,而認為出國是一種無謂的浪費,這種想法造成出國的意願驟降,變成人才的滯留(brain stagnation)。因為這種態度,現在的大學生很少人會為了出國而好好準備GRE、托福等留學必需的考試,在國際大學市場的競爭力也惡性循環地越來越低。加上過去幾年,政府的政策一直有夜郎自大的鎖國心態,年輕人出國的意願也就越來越低了。要拆除這個自我設立的藩籬,除了廣予宣導以外,也要由學校、政府提供獎學金或入學的協助,以跨越海外留學的第一道門檻。

       英文的教學水準也要提升,最近幾次TOEIC英文考試,台灣學生的表現比亞洲其他國家的學生表現還差,特別是職場英語,台灣學生的能力尤其差,在入學考試中,英文作文考零分的學生逐年增加,令人對未來國際化的能力擔心,這是未來要特別加強的。

       建立和國外大學合作的機會需要靠很多老師的參與,校際之間簽合作協議只是表面的形式而已,不代表有實質的合作成效。兩校之間簽約之前必須先確定有個人願意參與雙方合作,以此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合作做為基礎,才能把合作協議落實執行。簽約是最簡單的事,如何落實才是真髓。

       要吸引及留住國際學生,除了開英文授課的課程之外,也要建造英語化的生活與學習環境,這也是我們現在社會最缺乏的。外籍學生及學者在步出課堂之外常常面對的是一個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廻異的不友善社會。  

       要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除了大學本身提高研究及教學的表現外,更要積極的提升知名度,即積極的行銷學校,加強延攬人才、招生的工作,這些努力是值得的。

       此外,加強本地生和國際生的溝通互動也是重要的措施,如果國際生自己形成小圈子,就失去了國際交流的意義,而且學校的各種獎勵辦法也只能鼓勵資助一小部份學生而已,對大部份没有機會出國的學生,應該由學校提供機會,促進本地生和國際生的互動,而享受到國際化的好處,這是招募國際生到校園的重要理由。我在成功大學已看到一些可喜的改變,有本地的學生主動地成立社團來促進國際生和本地生定期做知識及文化的交流。另外,學校要多舉辦介紹國際問題的活動,例如龍應台基金會主辦的“思沙龍 ”就是這樣的活動。

總之台灣推動大學國際化的時刻已到刻不容緩,我們已經在國際競爭力上逐漸落後。大家努力來推動國際化,現在正是時候!

【PDF全文下載】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