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我國公務人才國際化


 

前言
       2002年1月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台灣與國際間的交涉頻率迅速提升,事務項目擴增,交涉內涵直接影響國家利益,複雜程度非以往所及,「國際接軌」此刻成為當頭迎面的課題。對於執掌相關事項的政府官員而言,無異是一場巨大挑戰。主要原因在於,時間急迫,加入WTO後,許多的交涉談判快速面對展開;國際事務專業人才不足,因對國際相關慣例規範的不熟悉;國際溝通語言能量不足,人才整備不足等因素,凸顯公務的國際人才的迫切需求。

 
       再者,由於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潮流,經濟、金融、貨務、資訊、人才的全球流動愈益加速,公共治理所需面對的已非僅用一國的範圍與對象之考量思維所能涵蓋與勝任。國際視野與全球思維成為公共治理者所需具備的必要條件。
 
       在全球化年代,以國家而言,在全球空間的思維面向,有對外與引內二大流向,這也相對於所謂的全球在地化與在地全球化。對外,專業的國際人才為首要關鍵,知識、技術、資金等軟體整備均是拓展全球須具備的能量,而其中具備足夠的國際溝通語言能力是必要條件;引內,包括引資、引技術、引才、引觀光客等更是需營造與整備國際化的環境,包括公共設施公共建設的硬體,與國際接軌的政策、法規等軟體,以及處理相關介面的人才等軟實力面的整備。
 
近年我國因應全球化相關作為
       2002年起我國政府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戰,推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採四項主軸與十大重點投資計畫。四項主軸為:投資人才、投資研發創新、投資全球運籌通路、投資生活環境;十大重點投資計畫包括:E世代人才培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國際創新研發基地、產業高值化、觀光客倍增、數位台灣、營運總部、全島運輸骨幹整建、水與綠建設、新故鄉社區營造等。可說是一次具有全盤系統性且具前瞻性的國家中程計畫,含括國家基礎建設的升級、國際人才的培育與國家軟實力的布建。雖然其中曾因政策的偏向保護作法,擱置了與國際接軌的進程,致有些目標未能達成,但因係屬持續六年的總體計畫,仍達到相當的成效,奠定我國挑戰全球化的建設基礎。其中首項計畫為「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其次計畫「營造英語生活計畫,提升全民英語能力」涵括「營造英語生活環境」、「平衡城鄉英語教育資源」、「大專院校教學國際化」、「提高公務員英語能力」等四項,算是與國際化直接相關的部分。經六年的執行,奠定一些基礎,如營造的英語生活環境的推動,改變了臺灣的風貌,增添了國際元素,中英雙語公共標示已遍佈全台,當然品質仍待提升;而其中公務員的英語能力,因採以參加英語檢定認證的作法,效果較無法呈現。
       97年行政院規劃推出「愛臺十二建設總計畫」其中「5.智慧臺灣」發展策略,訴求建立WISDOM(安心、便利、健康、人文的優質網路社會),「M─7.人才培育建設(Manpower Cultivation Plan)」為強化語文閱讀及資訊能力…等以培育人才。繼於 99年8月行政院核定「人才培育方案(99年-100年」,重點目標包括培育量足質精的優質人力、新興重點產業人力、精進公共事務人力、強化教育與產業之連結、佈局全球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等五大項,採取策略係以落實教育體系培育機制為核心;產業部分包括引進外才;精進公共事務人力部分包括加強中高階公務人力培訓之措施,惟對於國際化之思維與作為有待加強著墨。
       綜上,相關計畫中,公務人才的國際化部分著力確屬不足,本文開始強調因目前為全球化世代,除原有專業能力外,必須有國際視野與全球思維,以及相關處理的能力,因此就我國現況就現有公務人力,如何提升國際化能量,即為探討重點。
 
公務人力國際化與我國現況
       公務人力國際化,個人以國際溝通能力、國際視野全球思維、國際相關規範等專業,以及全球連結等四大面向觀之。
 
       在國際溝通語言方面,儘管以母語的人口數而言,前五名依序為中文、英語、印度語、西班牙語、俄文,但以其跨國的流通率及網路的使用率,無庸置疑的,英語位居目前國際溝通語言之首位,且重要的是在於英語所造成對全球的影響力與經濟力。近期經濟學人有篇文章以三個圈分別代表國家人均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最高20國、識字率(Literacy)最高20國,以及生產力(Productivity)最高20國,其中三者兼備之國家僅有美國、英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四國,都是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似有意說明英語教育很重要,非英語系國家則需投入更多英語教育經費。
     
       對政府部門而言,要成為高效能的政府,居其中運作的公務人力,就必須各自專精於各領域的專業,並能掌握時代趨勢潮流與新知,因此必須有跨國的學習、交流等,而英語能力遂成為其中基本能力關鍵因素。以新加坡為例,其高效能的政府效能是有口碑的,其中除了培訓、高薪,以及嚴格的汰換制度等因素外,新加坡公務員的國際溝通語言能力造就其處理國際事務專業的重要基礎,強調語言能力是一種資產,這樣的策略促使擁有大量的高階英語人才與可與全球接軌的國際化專業人才的人力資源得以落實,同時也成就了新加坡成為亞太及印度洋營運中心的國家策略。
       
       反觀臺灣,現況簡要來說,呈現公務部門英語能力不足,未能擴大與深入進行國際溝通。因國際溝通語言基本能力的不足,影響國際視野與全球思維、國際規範專業與全球連結的不足,同時也是公務人力國際化不足的根本關鍵原因。
檢視實況來看,除了新聞、外交、經貿等本就訂有外語高門檻以及專業密集訓練與實務運作的所謂傳統的涉外人力外,對於大部分部會而言,能以英語與外籍人士溝通、接待、簡報業務、業務溝通、議題討論、信件往返等聯繫等能力之人力比例偏低。以聽、說、讀、寫來看,一般而言,閱讀的能力,但聽比較高,說、寫部分顯然因缺乏運用的環境,因而生疏,普遍存在畏懼──不敢開口說、無法以英文書寫,難以聽得懂,無法與外籍人士順暢溝通的現象,因此造成不願主動積極主動接觸(取代以閃躲),形成惡性循環。而此種情形,地方政府更甚於中央機關。影響面則為減少了與國際交流的機會,深度的探討學習經驗、正確表達或說明我國的經驗與立場主張、難以與國外機關構或國際組織建立長久與深入的關係,在國際會議場合中較難提出我國的主張或經驗…等,影響爭取國際曝光的機會,國際能見度,更遑論要在各國際會議組織、會議場合擔任職位與發揮影響力。
       
       針對公務機關的英語能力,目前各部會各自對內部人員鼓勵進修學習英語,但因屬鼓勵性質,且大多非以公務運用為目的,且缺乏業務專業之訓練,因此英語力的培訓多未能與業務結合,效果有限;二來,部分課程係以英檢認證為目的,對於以英語的口語表達與運用不足,以及欠缺與業務的結合。98年以來開始加強英文及其他外語的開班與研發英語數位課程,惟尚未有高強度整合業務的訓練規劃。顯然,公務英語能力的人力資源現況仍有待掌握,以及規劃整體的策略目標。
 
建議作法
       在公務員的英語能力方面,除提升一般英語能力外,建議以人力資源作法,建構優質具國際溝通能力與具國際視野的公務員培育之短中長程計畫。
 
(一)以人力資源分階進行國際語言力的培訓:以人力資源的架構分基層、中階、高階人才訓練,採不同內容與訓練方式,例如:高階採一對一(one on one)的教練訓練(coaching)的方式,已達較佳訓練效益;此外,建置職位與所需英語能力的連結,以及合宜的評量方式藉以引導提升。
 
(二)建構合宜的衡量機制:所稱合宜的評量方式,指不再只是用一般英文檢定的方式,而是與實務結合,以「具備能力否」為評量,例如能否以英文接待外籍人士、能否作英文的業務簡報、能否以英文參與討論相關議題、能否以英文聯繫包括電子信件等。在程度上,可採類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量共同參考架構(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簡稱CEFR)之概念,以初級使用者 (Basic User)分A1(入門級) Breakthrough與A2(基礎級) Waystage、獨立使用者(Independent User)分B1(進階級) Threshold與B2(高階級) Vantage、精通使用者 (Proficient User)分C1(流利級) Effective Operational Proficiency與C2(精通級) Mastery的能力衡量方式,藉以將能力逐級養成。
 
合宜的衡量機制: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量共同參考架構
A1-A2 
初級使用者          
A1: Breakthrough 入門級
A2: Way stage 基礎級
B1-B2
獨立使用者
B1: Threshold 進階級
B2: Vantage 高階級
C1-C2
精通使用者
C1: Effective Operational Proficiency 流利級
C2: Mastery 精通級
 
(三)各部會導入英語顧問,提供即時英語使用諮詢:由於各機關英語能力的不足,因此遇到需運用英語相關業務時,往往難以快速妥適解決,事倍而功不及半,且品質亦未能到位。例如幾年來機關英文網站已普遍設立,但英譯內容卻錯誤百出,及內容未盡合適,外籍人士多所詬病,主要原因為各機關英語能力不足,英譯多委外,遺憾的是目前國內翻譯社翻譯品質缺乏品質控管的審查機制,因此英譯產品差,而機關人員無能力檢視審校,此外英譯內容的選擇不一定必要或合適,是未能以外籍人士的需求角度思考所致。因此,導入以英語為母語且優質的外籍人士擔任即時的諮詢與協助,除了協助解決業務英譯問題,機關人員亦可同時學習適當正確的英譯與業務專業英語,與外籍人士互動過程中,逐步習慣以英語溝通,以及拓展不同面向的思維,去除畏懼使用英語的心態,學與用的過程中,英語能力自然提升。
 
(四)營造公務英語學用體驗工作環境
1.建議採分階段要求公共資訊之公告除中文外,選擇必要資訊增加英文版本,例如颱風資訊、天氣資訊、與外籍人士在臺相關政府政策措施等資訊等,包括網站、電視及廣播等。
2.與外國政府或NGO、國際組織等進行交換人員體驗或見習:研擬與英語系國家相關政府機構,建立交換公務員或派員進行影子學習(Shadow learning),一則體驗全英語環境,二則擴大實務的視野與交流,養成所謂國際視野全球思維,這樣對於思維的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是很有效的。這部分高雄市政府早在幾年前已實施,遴選具相當英語能力的同仁,分別前往澳洲姊妹市政府,進行影子學習,受訓同仁回國後,多能展現出更為自信與開放思維的心胸,當然英文更是精進不少,可謂值得學習的作法。
3.提供外籍學生公務機關實習:推廣辦理外籍生短期實習,既可增運用英語交流,亦可促進跨國文化交流。行政院研考會於95年開始,由於負責規劃推動國際生活環境,因此試辦於暑假期間提供外籍學生來會實習(Intern),實施以來至99年有來自英國、愛沙尼亞、美國、新加坡、以色列、捷克、泰國、布吉納法索、日本、加拿大等國學生來會實習。實施初期,對同仁是一大挑戰,怕碰面怕溝通,但逐漸習慣,也願意嘗試開口說英文,意見交流,也安排文化交流,同仁視野更廣,思維更寬。來實習的外籍生當中具有多種外語能力者不在少數,而其全球的移動力更是令人敬佩。
(五)加強全球連結:由於公共治理愈趨複雜,以及各國公民都是全球公民的一份子,參與全球公共事務是責無旁貸。全球議題如氣候變遷、環境永續、人權等等各項全球議題都不應置身於外,因此相關的國際組織團體,應採積極參與,並有所貢獻。此外,由於21世紀地方與城市的崛起,全球相關的組織更是快速成長活躍著,我國的地方與城市都是全球城市網絡的一份子,自應努力發展與參與,扮演該有的角色。然而,這些都是需要國際溝通能力與相關認知及知識,對我國而言,或許有個單位來促成加入與協助參與應是必要的。例如韓國與日本,均早在10年前即設有協助地方政府進行國際化與促進全球連結的相關單位。
 
結語
       英語能力的好壞與國家競爭力並沒有關係,但是處在當今英語為首要國際溝通語言的全球化時代,要具有全球移動力、全球經濟力,英語是必要的基本溝通的語言能力工具。目前我國政府重視這項議題,也從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包含英語能力與國際視野全球思維的養成,這是我們所期待的,這些作為發揮效益,在未來養成具備國際力的社會中堅。不過眼前,以政府機關公務人力,對現況的國際語言能力、國際視野與全球思維的不足,確實需要有大力的作為,營造學與用的環境與激發動力,奠定基礎後,未我國政府來擁有具備國際溝通能力、全球視野及國際專業的優質公務人才,提升我國政府競爭力,應是值得投資與可期待的。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