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 80% 與 20% 英語學習規則


 

「英文是門學科,但是如果只是趕進度,只重視班上前20% 程度好的學生的話,其餘80% 跟不上學習進度的學生就會喪失成就感和學習的動機,到最後只能靠補救教學來加強程度待加強的學生。」任職於政大英語系,現為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的陳超明教授如此說道。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初期就建立學習成就感,落實每個學習階段的學習任務,而不是在事後才作「補救」教學,並且避免分散教學資源,陳超明發想了臺東縣「提昇國中小學生英語學習成效教學實驗專案」計畫,於計畫中擔任顧問及總計畫主持人。
 
計畫共分為兩個階段,初期目標是讓國小畢業生能學會26 個英文字母及120 個英語單字,最終是期望學生們在國中基測能有良好的表現。在計畫課程設計上,會著重在三個部份:一是以學生的學習成效和能力表現為主要目標;另一是以能力指標為主,以能力適性分組並混齡分班;第三是以操作形式的教學練習,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有充份練習英語的機會,而不是只聽老師講課。
 
小班教學建立階段性學習目標
 
陳超明認為,過去的教育體制是菁英教育,跟不上進度的學生就會被淘汰,然而,現在的教育是普及教育,絕大多數的人都有機會念高中、上大學,因此教育制度也應該要有所調整,每個階段都要有不同的教學目標。
 
「普及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階段性的教學目標,讓每位學生都能具備一定的基本程度,因此應該要把教學核心對象擺在學習進度較為落後的80%,而不是程度好的前20%。」
 
陳超明表示,臺東教學實驗專案的目標就是在現行九年一貫的教育體制內進行的實驗教學,從教學管理和行政著手,依照臺東孩子的學習需求設計課程。除了避免進度落後的同學需要在日後作補救教學,也將針對程度好的前20% 進行加強學習,讓程度好的學生不會受到程度較不好的學生拖累。
 
至於為何會選擇以臺東為實施計畫的地點呢?陳超明表示,一直以來他都覺得臺灣的英語教學有兩項目標需要落實:一是實施15 ~ 20 人的小班教學。以環境背景因素來看,臺東縣由於學生人數較少,皆是以小班教學,在教學方面反而成為一種優勢。
 
陳超明認為,小班教學的好處是能讓學生有多一點的練習機會,師生互動比較多,老師也能注意到學生的個別差異,課程進行時能夠以學生/學習者為中心,而不是像大班教學時會以老師/教學者為中心。
 
第二項應該落實的英語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 陳超明認為要讓學生養成不間斷學習的好習慣,方法就是要讓學生從不斷地練習中獲得成就感。
 
以能力指標取代課綱學習
 
因為實驗計畫的課程規劃方式改變了,老師教學的方法和態度也會有所調整。「這是一種教學態度上的改變。」陳超明說。
 
陳超明表示,此實驗計畫內容所強調的是以「能力指標」取代「課綱學習」的課程規畫,以學生的學習成效作為學校評鑑的檢測標準,而非提出有別於以往的創新教學方式,因為不同的教學法都有其優點。換言之,計畫的特性是從以老師的觀點為出發,改為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而老師的教學目標是把學生「教會」而不是把課程「教完」。
 
為了讓學生「學會」成為主要的教學目標,此計畫在課程的部分落實「適性分組教學」,除了將初步針對國小三至六年級之學生以能力分級進行混齡編班,每個學期末皆有能力檢驗,未達一定程度的學生就不晉級,並且有機會重新學習,不同於現在學生英語能力程度混合的班級制度。
 
計畫初期核心學習指標為「國小畢業生能學會26個英文字母及120 個英語單字」,在落實階段性學習的同時,讓臺東的孩子在進國中前能具備銜接進階英語課程的基礎。
 
「重點是在『learning 』而不是『teaching 』,學生要能學會才是最重要的事。」陳超明解釋,過去傳統英語教學方式的特點是以老師教學為中心,老師在臺上賣力地教學,卻可能不清楚底下聽課的學生吸收了多少。
 
透過課堂練習和活動加強學習成效
 
陳超明表示,由於傳統教學的課綱內容多,老師會把教學目標放在「跟上教學進度」和「把課程內容教完」,在學校趕課程進度的狀況下,不僅消磨了學生的學習樂趣,也無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到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練習」的部分。
 
老師上課時間約佔了課堂時間的80%,學生在課堂上練習的時間僅佔10 ~ 20%,也造成了作業「極大化」的狀況,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在下課之後經由大量的作業來練習,或者是依賴課後在家裡或進補習班時再加強英文能力。
 
然而,在作業過多的狀況下,對於沒有能力進補習班的經濟弱勢、偏遠地區孩童,以及父母親忙於工作而無暇關注其學業的孩子,就無法在課後有充份複習和練習的機會,在惡性循環之下就會產生學習差距—「M 型學習」的情形。除此之外,絕大多數的學生因為練習的時數不足,時間一久,單字就忘光了。
 
若學生回家後沒有進補習班加強,也沒有父母親的輔導,是不是就學不好英文?陳超明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他認為,只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份的時間練習,學生就不用在下課後額外花時間複習或上補習班加強。
 
成就感+學習樂趣=學習動機
 
陳超明表示此實驗計畫是希望能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練習時間,「以練習的方式強化英語學習成效及學習動機」,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會有很多讓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的活動,老師教學的份量則會減少,讓學生可以「透過使用來學習英文單字,而不是靠死背」。
 
舉例來說,今天當老師要教英文單字「blue( 藍色)」,陳超明認為老師們就可以透過讓學生找教室內有哪些物品是藍色的活動來加強他們的印象,「把生活經驗和英語學習結合在一起,透過doing,practice 或是performance 去學習,以操作形式的教學練習,英文就不只是記憶的一部分」。
 
他指出,會以活動為教學導向的原因,是希望能透過大量的活動和練習,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和學習的樂趣,學生就有持續學習英語的動機,能夠養成自發性學習的習慣,英語也就能不斷地進步。
 
陳超明期望若是未來臺東教學實驗專案為期4 年的計畫成效顯著,能夠以此為出發點,把計畫中的小班制教學、以學生能力指標為主、以學生角度思考教學的方式,以及不斷練習的教學概念帶入其他縣市的英語教育政策中,藉此活化臺灣的英語教育,讓英文不再是硬梆梆的學科。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