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門角度談國際化人才 – 從「我」到「我們」


政治大學的第三部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於2002年,是臺灣第一個針對「第三部門研究」而定為校級單位的非營利機構。為什麼第三部門如此重要呢?第三部門所指又是什麼意思呢?

第一部門是指政府,第二部門則是企業,第三部門即是指廣大的公益組織,例如非營利組織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公民組織、社會組織…等,所有廣義的民間公益團體都可歸類於第三部門。

第三部門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補足第一部門和第二部門所欠缺的功能;第一部門重視權力,第二部門則較重視經濟利益,而第三部門最在意的課題則是關懷。以關懷為基準,衍伸出的觀點、想法往往會有別於一般社會大眾所熟知,就如同這次我們所要討論的「國際化」議題。

國際化人才的四項指標

從第三部門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國際化人才有四項指標。首先,國際化人才必須要在觀念上和行動上具備移動的能力,也就是「跨界」力,包括跨領域、跨專業、跨語言、跨文化…等,吸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才能豐富與擴展視野,這是一個國際化人才需具備的能力之一。

國際化人才須具備的第二能力是「整合」力。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每分每秒都有大量的訊息釋出,因此,國際化人才必須要有快速的整合能力,整合來自四面八方、不同領域的資訊與資源;換句話說,就是要將自己視為一個可以連結各種不同資訊的平台。

第三個國際化人才需要具備的條件是「多元化」能力,能接受及享受各種多元的資源,譬如說文化的、族群的、異質型的、邊陲的…等,能夠「欣賞」各種不同的事物,而不是一味地遵循統一、主流的標準。世界是平的,每一個人都站在相同的基準,不應分高低強弱;然而,現代人卻用「分類」製造彼此間的隔閡,導致歧視與紛爭。真正的國際化人才,應該要能破除文化與族群的限制,去體驗跟感受這個世界上的各種異質性。

國際化人才的第四個條件,是對於各種議題,包括人權、環境、性別、土地等等的「關懷」力。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後天培養的,因為它違背了人性的本質—競爭。進一步來看,國際化人才最重要的是具備「軟實力」;不同於「硬實力」的競爭強度,「軟實力」訴求的是軟性關懷力,擁有關懷力才能夠打開各種設防的心結、穿透各種的藩籬或圍牆,以及因為「分類」所造成的溝通上的障礙和阻隔。人與人之間往往因為本位及觀念的不同而有紛爭,其實只要彼此多一點關懷、欣賞並肯定對方,自然就能讓自己更符合國際化人才的條件。

公民素養為國際化根本

而要培養一個具備上述四項能力的國際化人才,就必須從最根本的公民素養開始著手。因此,必須要從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兩方面去落實。

現代父母從子女幼稚園開始,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就不斷灌輸「競爭」這種錯誤價值觀給小孩,這是一種大錯特錯的做法。其實,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彼此應該是互相關懷、幫忙、沒有輸贏的,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然而,目前臺灣的教育卻是以高度競爭為指標,才會出現資優班第二名的同學對第一名同學說:「我希望你死掉這樣我就變第一名了。」難道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出這種怪物嗎?

解決之道要從教育的源頭著手,從小就要開始培養國際化人才應具有的能力—關懷,而不是以成績為唯一目標。孩子們若懂得關懷與包容的重要性,有能力的人幫助沒能力的人、有錢人幫助沒錢人、強勢幫助弱勢…,而非一味地競爭、將成績排名視為一切。正如同國父孫中山所講的,有十倍能力的人就幫助十個人,有百倍幫助百人,這才是一位國際化人才所需要具備的本質。

第三部門對國際化人才的貢獻

所謂的國際化不僅僅是要讓臺灣人能夠走上國際舞台,也讓國外的人才能夠來到臺灣,彼此透過交流、互動分享經驗,才是落實國際化的過程。

目前有相當多國際的第三部門,譬如世界展望會、救世軍…等組織皆來臺灣開分會時,不僅是讓「公益」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也將「志工精神」帶進臺灣;而國內許多非營利組織也透過各種活動把愛與關懷帶向世界各個角落,例如無國界醫生、路竹會等。這些志工透過學習與關懷的過程,無形中即培養出具有關懷力的國際化視野,也能補足目前國內教育體制長期對關懷力培養不足的情況,這就是第三部門能夠對培育國際化人才最直接的貢獻。

換句話說,一個具備國際化的人才,要具有利他主義與兼善天下的責任感,不止認為自己是臺灣人,更要有身為世界人的認知,如此一來,關懷他人的心便無差別。

從「我」到「我們」,青年們應該勇於站起來領導、改變世界,「我願意去說、我願意去想、我願意去行動!」如同第三部門的口號:「穿越邊界到全世界去」。這樣才能在行動、觀念上具有移動、跨界的能力;將自己視為一個平台,將各種資源及資訊連結在一起;享受多元的資源以及對各種事物的包容性,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化人才。

 

作者簡介 

江明修

現任:財團法人第三部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博士、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碩士、學士

經歷:中央大學特聘教授兼客家學院院長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任

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創辦主任

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會長

專長:民主行政、非營利組織/ 第三部門、行政改革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方法論、社會資本、跨部門治理

 

◎作者:江明修/第三部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文章轉載自English Career no.36


Tags: No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