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英文的教與學 中區技專校院資源共享機制

 

       近年來,全球化變遷及外語市場的強烈需求,使專業英文(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成為高等教育的重點課程。專業英文(ESP)是專為職場需要所規劃設計的課程,以培養學生在各職場上所需之英文能力為目標,教導學生如何運用英文表達專業知識,了解各專業領域之新知,進而提升職場競爭力。

...

你才是英語未來的主導者

       Jennifer Jenkins博士目前任教於英國南開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早在1980年代便開始研究英語為世界共通語(EL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現象,是ELF首席大師。今年Jennifer Jenkins博士特別受TESOL大會之邀擔任大會專題演講者,並以「ELF:挑戰著英語文正統標準」為題發表演說,並特別接受本刊專訪,與讀者分享ELF發展現況以及ELF在英語教學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

以學系為基礎,擴展學程的多元知識結構

 

       許教授的呼籲其實牽涉到兩個重要的議題,一是大學的功能,一是知識的本質。傳統的大學功能以傳遞知識、創造知識為其主要的教育目標,而許教授在此將企業追求實務的精神納入,認為大學對學生的責任不僅是在於知識的傳遞,更要回應社會的需求,訓練大學生能融入社會,配合當今知識的變遷與生涯的規劃,不可否認地,二十一世紀的大學,與十九世紀的大學創立本質也有明顯的變化,以學生為本位的知識傳遞應是大學教授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將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成為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改變傳統的科系分野,配合時代的變遷,可能是其中的選擇。

...

傾聽台東不願落後的偏鄉學區 

 

       放眼望去,一邊是藍澄澄的太平洋,另一邊是綠絨絨的中央山脈,釋迦田上的果農揮灑著米粒般的汗珠,敬畏地摘採下老天爺賞賜的果實;都蘭山上的小學生當起布農族射耳祭的小勇士,熱烈參與著成年禮。這兒是位處台灣東南方的臺東縣,擁有最豐富的自然資源,並保留了全臺最豐富的自然文化與原住民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不缺山水、不乏溫情,但卻是全台最偏遠的學區,擁有八成以上小班小校(11個班級以下)的國中小學。

 

...

從波士頓TESOL年會 談英語文教學的未來

   1967年美國一群專門教外國人英語的老師,有感於英語文教學越來越普及、專業,教師成員越來越多,教學問題也越來越複雜,迫切需要成立一個組織,建置教學與研究平台,協助解決相關的問題,因而成立了TESOL(Teachers of English for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並於當年在紐約舉行第一屆TESOL 會員大會。
   TESOL 對英語文教學的發展與影響,隨著世界各地分支機構的成立,有目共睹。44 年後的今天,TESOL 不但擁有11,500 名會員,各地分支機構超過100 個,成員42,000 人;換句話說,TESOL已為全球超過五萬人的英語文教育服務業建立起規模龐大的英語教學社群網絡,將全球英語文教師緊密連結在一起。每年一度的大會見證了TESOL 的影響力。
...

從台灣看亞洲地區ELF之研究概況

 

       在歐洲以英語文為國際通用語言(EL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的相關研究已有十多年的時間,而今年5月在維也納所舉辦的ELF國際研討會都已經是第三屆了。這幾年來,因為擔任國際合作組組長,多次在亞洲及歐洲進行國際參訪,除了覺得ELF是個重要的議題外,也認為與國際語言學家合作研究這個議題是重要的。

...

臺科大英語密集課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人在臺科大任職期間,一直致力於提升技職學生的英語文能力,也為了提升技職學生的英語文能力想盡辦法,包括能力分組教學、彈性教學時數,修課時間從一年增為兩年等,但效果都很有限。主要原因是授課時數偏低,學生每週花兩小時學英文,然後花166小時忘掉。更糟糕的是,學生普遍重視專業課程而輕忽英文課,他們往往把有限的時間拿來讀專業課程,有剩餘時間才讀英文。

...

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

       從八零年代美國雷根政府開始談起,國際競爭力(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的概念,這是是以全球生產為觀點,強調生產效率高、產出成本低的競爭優勢。為什麼雷根會提出這個問題呢?因為當時候日本的模仿技術很好,他們把所有的工廠遷移至巴西、越南,以日本的生產效率結合低成本的資源,用比較利益觀的經營態度,將產能構築在地理性差異及各種經濟體系間的不同天然條件上,因而產生了全球分工的概念,這是所謂「材料製造」的全球分工。
 

...

英聽測驗大觀園 台灣四大主要英語測驗之聽力部分綜覽

前言:99年英聽測驗潮起

       今年下半年度,大學入學考試因「是否加考英語聽力測驗」而掀起政府民間的一股討論熱潮。教育部長吳清基曾於報章中指出,大學入學考試沒有考英聽,讓老師教學受影響,且鄰近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大學聯考,都有加入英聽的測驗,教育部將朝此方向努力(摘自中央社 99, 7, 14)。吳清基表示,升大學考試加考英聽可以像是英檢做法,一個人可以考很多次,大學招生時,英聽成績僅試入學門檻,考生達到某種程度就可以,不列入升學總成績的計分。

       然而日前大考中心主任牟宗燦已表示,為維護考生權益,重大政策變革皆須在三年以前公布,故「英聽」在短期內「原則上不可能」成為「考科」(摘自聯合報 99, 10, 2)。但事實上,取得英語聽力能力的重要性已受到社會廣大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