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的English Career,我們要來談談「標準英語」已不再是標準,以及國際場合新興的的全球英語大勢。
處此全球化競爭激烈的時代,英語早已變成不可或缺的工具,大勢所趨,台灣孩子的英語學齡也從小學五年級降至三年級或一年級,學習時間至少長達13年以上,政府與家長每年花在英語教育的投資高達千億以上,但仍有不少大學畢業生在國際場合中因開不了口而困窘。事實上,若是只會死記規則而不懂得活用語言,充其量只是紙上談兵,何能奢談人才國際化、企業全球化呢?
...
這一期的English Career,我們要來談談「標準英語」已不再是標準,以及國際場合新興的的全球英語大勢。
處此全球化競爭激烈的時代,英語早已變成不可或缺的工具,大勢所趨,台灣孩子的英語學齡也從小學五年級降至三年級或一年級,學習時間至少長達13年以上,政府與家長每年花在英語教育的投資高達千億以上,但仍有不少大學畢業生在國際場合中因開不了口而困窘。事實上,若是只會死記規則而不懂得活用語言,充其量只是紙上談兵,何能奢談人才國際化、企業全球化呢?
...
午後的南臺灣,間歇性的驟雨,猛然澆醒酷旱的大地。走訪綠草如茵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校園正沈浸在久旱甘霖的歡愉;七樓的校長室,同樣正被振奮師生的揚威香江氛圍環繞,因為代表學校出征「2011香港國際廚藝大賽」的隊伍,傳來勇奪三金九銀十七銅和最高團體獎的榮譽。
...
本期為「英語能力指標教學管理」專輯,能力指標這一名詞,對於教育界人士來說並不陌生。溯及2600年前孔夫子即有「因材施教」的觀念,近世教學方法論中亦有主張,每一門學科應依學習者能力程度而規畫教學課程系統的論述,英語文亦不例外。臺灣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上英文課,接著銜接國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學教育乃至研究所教育,甚至是進入職場訓練階段。也因此,隨著不同階段的學生程度,大致上應有循序漸進的英語文能力指標,以作為英語教學管理的工具及目標。
...
近30餘年來,本人以師資培訓者、大學教授及教科書作者的身份走遍了幾大洲,到過12個不同國家工作。這些經歷讓我的專業生涯充滿樂趣,饒富意義且獲益良多,也讓我有機會在中國、巴西、阿曼、新加坡、印尼、墨西哥和夏威夷等各地,與許多老師及師資培訓者共事,而能親眼目睹全球英語教學專業不斷演變所展現的許多不同風貌,並親身參與各種活動,共襄盛舉。
...
...
近十年前,美國的《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曾以《人人都該說英語嗎》作封面報導,文中提及西歐各國的「大英語落差」(The great English divide)──即具英語能力者與不具英語能力者間出現的競爭力差異。其結論很簡單:會英語將使你進入「勝部」,不會英語則將使你掉入「敗部」。
...
...
台灣的英語聽力測驗,不是應不應該施測的問題
筆者自民國75年歸國在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任教以來,就目睹國內英語教育的先進在各種不同場合,不斷地呼籲在大學入學考試應該加考聽力,以導正國內以文法教學為主的英語教育。但轉眼間,台灣即將歡慶建國100年,回想過去25個年頭,台灣在聽力測驗的實施上一直在原地踏步;學者企圖透過聽力測驗的實施來促進英語教學的正常化的期望也一直無法實現,每思至此都不禁扼腕長嘆!事實上,台灣英語聽力測驗的議題,不是應該不應該施測,從以下各個面向觀之,台灣都應該加速英語聽力測驗的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