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9 TESOL年會有關第二語寫作教學論文發表中,不論是在小學、中學、及大學層級,均有美國學者與教師提倡運用澳洲學者Halliday的「系統功能性語言學」(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理論,教授美國第二語學習者英語寫作。「系統功能性語言學」為何在美國逐漸受到重視?筆者認為「系統功能性語言學」將語言習得以及英文寫作的隱性知識歷程,清楚且有條不紊地呈現給教師,並提供渠等明確教法,以幫助學生。
...
台灣的高中英文教育,大抵依照教育部所頒布的「高中英文課綱」來訂定教育目標,並採用坊間教科書出版社所編寫的教材,其教學形式大抵以閱讀與文法解析為主。現今所採用的「九九課綱」,從課程目標、核心能力、時間分配、教材編輯綱要、實施要點(教材編寫原則、教學方法等)予以規範,也就是說台灣高中英語教學方向大抵以此課綱為準。
...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文化學習對於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許多現象顯示,大部份學習外語的學生多注重語法訓練,忽略了對於文化內涵、文化差異的了解,在國際場合中,因而無法順利達成有效溝通的目的。
有鑑於此,本文係探討以「國際英語」(EIL)為主軸的文化教學理念及英語會話聽力教材教法。關於國際英語的發展,已有許多著名的論述,近年的指標著作至少有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D. Crystal);English Next(D. Graddol);Empowering English for Taiwan(C.M. Chen),在國際英語的發展趨勢下,本文中所提及的「國際英語教學法」強調英語學習不再只是學習模仿英語為母語的表達方式及英美文化,國際英語教學法重視「跨文化溝通」(ICC)的本質,意即從文化在地性出發,深刻了解英語本身與世界文化之多元性,以培養出跨文化反思、分析及溝通能力,當然,這種溝通能力可以透過日常的聽力及會話訓練不斷精進。
...
多年前,為了幾個我現在也記不太起來的原因,我決心要學習如何烘焙麵包。於是我隨手挑了一本食譜,採買了需要的材料,捲起袖子開始重複一遍又一遍的烘培過程,把自己搞到快瘋掉。後來我發現真正讓我傷腦筋的並不是麵包本身很糟糕,而是每次都是差一點就很完美。我自己甚至是和每次都說我做的麵包「算還可以」的家人都試吃過。但很惱人就是每每總是有哪裡不對勁,每份我做的麵包不是太乾、太溼、沒熟、烤焦不然就是太酸。是我麵糰揉捏技術錯誤了嗎?還是烤箱溫度沒調好?又或者是我被詛咒了…?
...
政治大學的第三部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於2002年,是台灣第一個針對「第三部門研究」而定為校級單位的非營利機構。為什麼第三部門如此重要呢?第三部門所指又是什麼意思呢?
...
...
「學術寫作」就像其他類型的寫作一樣,作者唯有採用讓學界熟悉且採信的規範來書寫時,文章才得以成立。實質上,寫作的過程意味著去創作一篇自認為讓讀者賞識、認同又期待的文本,反之,閱讀的過程則是憑藉假設來理解作者的意圖。正是這種「作者─讀者對等關係」共同促成了文本的諧和性。有鑑於此,各專業學科的學者與學生都需要採用學界成員之間共同認知的規範來寫作,才能得到不管是期刊編輯、審查員、專任科目教師或主考官等人的認同與接納。因為這項論述分析已經成為能辨別目標團體之專業語言特性的一項核心工具,所以在這份論文裡,我依照我多年來在學者及學生論文中的研究,探討學術寫作上一些相似的規範是如何被不同的學科使用,而這些規範被應用後的差異性又能夠讓我們在學科實務中習得什麼?
...
過了中秋,牛年轉眼見尾。又到了檢討過去、策勵將來的感恩時節,本期專題:「從測驗評量看英語教學的現在、過去與未來」,分別請到了台灣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英語檢測機構「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的研發長吳若蕙博士,及全球最大的英語測驗機構「ETS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台灣區代表王星威撰寫主題文章。前者選題為「從全民英檢看英語測驗與教學的良性互動」,後者則撰寫「成就鑑定測驗與英語教學管理的衝突與合作」。兩位專家不約而同地指出未來英語測驗與英語教學可以相輔相成的新趨勢,竟然顛覆了以往大家長久以來對「考試引導教學」的負面回沖效應(Negative Backwash Effect)的成見,易言之,根深蒂固的考試的確也可對語言教學產生正面的回沖效應(Positive Backwash Effect)。無巧不成書,成大鄒文莉教授於本期撰文「大學英語如何教?怎麼學?」,提到成大的英語教學與ETS合作,透過正式的國際英語測驗進行學生學習英語成效檢驗,以評鑑英語教學的績效,提供了測驗與教學互相合作的現成的成功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