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全球化,台灣英語文教育亡羊補牢,猶未晚也矣!

 

       本期的English Career之所以「台灣英語教育與國際化的挑戰」為專題,一方面基於過去一年來,報紙出現一連串國際化及英語文教育變革信息,包括:

       教育部林聰明次長在98年4月推動台灣教育達到國際一流之多項策略(包括「持續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推展國際參與」、「補助出國研習」等);98年12月,行政院朱副院長針對台灣高中多益成績落後韓國高中生一大截,引為「奇恥大辱」,吳清基部長表示教育部會加強學生的職場英語能力;98年11月政大公企中心舉行的「全國技職校院英語文教育政策論壇」,探討制定英語文教育政策白皮書,以培育技職校院學生的基本國際溝通能力,符合產業人才的國際化能力需求標準;99年2月全國大學校長會議,馬總統當著150多位校長,痛陳我國大學國際化程度太低;1月6日研考會在「英語力與國家競爭力」研討會表示計畫推動「提升國人英語力建設計畫」;一直到3月5日教育部北區英語教學資源中心在台科大舉行「技職校英語文課程發展論壇」等等,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

...

最有力量的國際舞臺 體壇大哉論

 

   2010年廣州亞運會發生我國跆拳道選手楊淑君失格事件,全國人民群起激憤,除了國際賽會舉辦制度及國際體育組織內部文化問題外,突顯出我國體育從業人員國際化與國際觀不足之問題。

       國際上三大國際組織,聯合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及國際紅十字會,我國只有在體育方面,由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代表,成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的正式會員,得以參與IOC之相關賽會及活動,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以我國目前的國際情勢及地位,體育界是最容易躍上國際舞台,行銷我國的最佳途徑。

 

...

專業英語教學對語言教學的影響

 

       目前台灣愈來愈多的大專院校鼓勵開設全英語授課的課程,許多高等教育機構也逐漸廣泛採用英文原文書做為課堂教科書,這些措施固然是為了藉此提高學生英語專業能力,但也使得學生在學習上一方面感到壓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他們的焦慮。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消弭學習障礙、結合學生的英文能力及其專業知識,各大專院校在近十年裡已陸續實施專業英語課程,以期提高學生在國際上的專業競爭能力。再者,雖然英文能力在日常生活對話及社交場合是重要的,學生也需要特殊的語言工具以達到日後工作上的要求、做研究計畫,或出版研究成果。所以為了迎合學生未來在職場或進修學業的需求,專業英語文課程有極大的需求空間。

...

全民英聽的迷思-大學指考是否應加考英聽呢?

高壓的台灣教育環境 學子缺乏多元思考

       大學指考是否應加考英聽,已經在校內外引起相當討論。首先來看大環境:台灣行之有年的升學主義是絕大多數國人必經的知識成長歷程,而升學主義為了顧及社會公平性,不得不仰賴健全之淘汰制度。因而考試成績優異的考生普遍被社會認為是上進青年,得到國家的栽培。所有人都不否認升學主義一路以來對台灣人才培育及經濟起飛的貢獻,但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越來越重也是不爭的事實,影響及年輕人的正常發育與身心健康(你周邊那一位同學沒戴眼鏡?)。

...

台灣高等教育之英語能力指標論述

        學習成效評量一直是教育界所關注的大事,因為透過評量的過程課程設計者或教師能夠評估學生的表現及驗收學習成效。學習評量的過程包含有能力指標的建立、測驗工具的研發以及各種數據的蒐集過程。其中能力指標的建立最為重要,它的建立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而能力指標可大略分為可量化及非量化兩種類別。本文將以國立成功大學英語政策為例,討論目前在台灣高等教育中有關英語學習評量以及其能力指標之訂定等議題。

...

測驗評量與英語教學的一些思維!

 

       「英語測驗與英語教學」之間長久以來的存在一種矛盾辯證的關係。然而近年來一些國際知名測驗題型的最新發展,例如托福線上測驗的整合式題型,所產生的正回饋效應(Positive Feedback Effect)使得測驗與教學兩者的辨證關係已產生了變化。

       本期的English Career進入此一英語教學的技術面,刊載了多篇有關測驗與教學的文章,討論測驗與教學之間的這種辯證關係。台灣每年要面對很多考試,從高中、大學考試到公務人員考試,其中英文測驗往往決定了某些人的一生,而進入職場後,升遷、就業或是海外進修,面對各種英文標準化測驗如全民英檢、多益國際溝通英文測驗或托福等,也產生了不同層度的焦慮。到底我們學英文或是老師教英文中,所產生的工具性與目的性的區別,著實困擾了我們。

...

英語文教育白皮書 語用與目標導向的思維

一、前言

       長久以來,台灣的英語教學著重在“學習”的概念,而非“使用”的想法。然而,現今以績效指標為導向的教育策略,強調學生的實際表現與職場能力的建立。不管在技職院校或是一般大專院校,都已經在徹底檢討我們高等教育中的英語成效。負責英文教學的老師,尤其是主管,都要面對學校當局(包括行政主管、院系所學術主管)的挑戰與質疑,倒底我們學生的英語文能力,在大量人力與時間(以大一英文為主軸)的投注下,其成效如何,到底學生是否能通過英語能力檢定?

...

技職外語教育變革之省思 淺談英文能力評量機制

前言

        台灣技職校院多年來莫不投入許多心力來提升學生英語能力來配合教育部政策並因應業界需求與國際化趨勢。 由於各校外語教育規劃內容與品質不一,而且大多以標準化測驗量化指標作為學生英文能力門檻標準,長年以來衍生一些探討問題,包含:(1)(非應外科系)門檻大多訂在CEF/A2, 與業界需求落差頗大;(2)各校追求英文證照張數量成長,但標準化,常模參照型(NRT)測驗(例如TOEIC,CSEPT等)結果較無法提供瞭解學生實際學會英語技能之內涵;(3)學生入學英文能力不同,畢業時要求達到一樣能力卻要一樣,許多學生未能通過畢業門檻,學校只好以替代課程方式讓學生順利畢業;(4)學生需另外努力準備考取英語證照以通過畢業門檻,中後段學生對正式課堂學習之動機可能會相對低落,學校則需採取措施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5)課堂教學目標與畢業門檻沒有足夠關連性,容易衍生教學與學習層面之負面回沖(backwash)效應;(6)學校對學生外語學習發展未能適當系統性規劃與適時追蹤輔導,英語畢業門檻徒具形式,學生基本英語聽講能力依然普遍不佳,英語學習信心也普遍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