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具備完整英語溝通「能力」的世界公民 逐鹿國際職場

 

       今年五月才在維也納舉行的第三屆英語國際語ELF國際年會(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Vienna 2010),是一件在英語教學界的難得盛事,透過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李幸瑾助理教授以及ETS台灣區代表王星威的二文分享,可讓讀者一窺這場英語國際語年會的精華所在,實有助台灣的英語文教育跟國際英語教育之潮流接軌。
...

培育英語口語溝通高手

 

       近十年前,美國的《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曾以《人人都該說英語嗎》作封面報導,文中提及西歐各國的「大英語落差」(The great English divide)──即具英語能力者與不具英語能力者間出現的競爭力差異。其結論很簡單:會英語將使你進入「勝部」,不會英語則將使你掉入「敗部」。

...

培育國際化人才要全面且不能停下腳步

       國際化人才的培育不止是學校或中央政府的工作,更需要靠各縣市政府、各機構、各學校,甚至社團、民間等,全民有共識才能有齊一步調,逐步達成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目標。
 
       本刊就國際化議題專訪高雄市長陳菊,她娓娓道來高雄市在這方面一直有的努力,更強調這樣的工作不會停止。

...

臺灣的英語聽力測驗:問題與對策

台灣的英語聽力測驗,不是應不應該施測的問題

       筆者自民國75年歸國在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任教以來,就目睹國內英語教育的先進在各種不同場合,不斷地呼籲在大學入學考試應該加考聽力,以導正國內以文法教學為主的英語教育。但轉眼間,台灣即將歡慶建國100年,回想過去25個年頭,台灣在聽力測驗的實施上一直在原地踏步;學者企圖透過聽力測驗的實施來促進英語教學的正常化的期望也一直無法實現,每思至此都不禁扼腕長嘆!事實上,台灣英語聽力測驗的議題,不是應該不應該施測,從以下各個面向觀之,台灣都應該加速英語聽力測驗的實施。

...

英語教學的現在與未來:從丹佛TESOL年會歸來

 

 

轉變與議題的形成

       英語教學的理論發展與實務操作,一直是從事英語教學老師關心的議題,每年TESOL大會從主題演講、論文發表到實務的工作坊、研究報告、論壇、書展的多元形式的發展,都在展現英語教學面貌的不斷改變。從早期的傳統教學方法論的探討到現今全球化變遷的英語教學議題,都引起不同的重視。

...

提升大學生英語溝通能力的思維與策略

       在全球各國透過高等教育致力於培育現代人才的21世紀潮流中,培養大學生的英語文全方位能力、宏觀視野、人文素養,與國際化教育品質,已經成為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國家核心政策。西方先進國家早已將這些國家興盛相關的配套措施列為施政的重點。曾擔任美國前哈佛大學校長各20年的James B. Conan(1933 – 1953)與Derek Bok(1971 – 1991),以及柯林頓時代的傑出教育部部長Richard W. Riley,均以推動國際化教育、外語能力,與人文素養為優先的重點政策。當前的亞洲地區國家中,新加坡、韓國、印度與中國大陸,也朝這方面表現得很積極,且成效斐然。身為「亞洲四小龍」,享有「台灣奇蹟」美譽的台灣,如今卻逐漸為其他國家所超越。
 

...

到底是英語 還是Globish─第三個千禧年的國際方言?

       在國外做生意或旅行的人,很快就能觀察到一個殘酷的事實:溝通大不易。

       我們在異國遇到的大多數人都試著說英語,他們常認為自己會講英語。我也是啊!但是基輔、巴黎或瓦爾帕萊索(Valparaiso)當地人講的英語卻令英語母語者感到難以理解。更糟且更令人氣餒的是,英國人、美國人或澳洲人講的英語,他們也很難聽懂。所以,問題來了:這些人講的真的是英語嗎?

...

加拿大語言基準評量的開發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一個將會在加拿大各地用來把成年移民歸到適合他們英語程度的教育課程之新語言評量工具的開發過程,這個工具的開發代表了政府和基層在建立一個可用以描述及評鑑以英語為第二外語之成年移民的一般性架構的漫長過程中初步行動其中一步。這篇文章的作者,也就是這個測驗的開發者,介紹了這個被稱為加拿大語言基準評量(Canadian Language Benchmarks Assessment, CLBA)的工具開發過程,他們描述了這個專案的歷史和他們在測驗開發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此外,他們敘述了這工具是如何現場測試、小規模檢驗及評分的,最後作者以一個和正在持續進行中的這項工具驗證努力有關之簡短討論作結。

...

如何提升英文的聽說能力:聽說五元論(LS-Pentad)的切入

       根據腦神經語言學,語言心理學,語意傳播學的理論探討,以及筆者20多年以來的英語教學實務經驗顯示,英語學習者,尤其是對於英語非母語的學生而言,英語的聽說能力的提昇在於先行克服兩種障礙,一個是先天的障礙(innate barriers),一個是後天的障礙(acquired barriers)。先天的障礙指的是人類在聽與說的器官上,例如耳朵、嘴巴、舌頭、牙齒等接收與傳送語言訊息的器官是否健全,位置是否正確的障礙上面,這需要依賴專業的治療與指正才能克服。而後天的障礙指的是即使克服了先天的障礙以後,亦即人類具有了健全而又位置正確的器官以後,人類是否能夠克服接收與傳送語言訊息的過程中可能呈現的焦慮、緊張、與缺乏自信的障礙而言,這需要依賴不斷的準備,演練,與呈現才能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