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家都知道聽、說、讀、寫是掌握英語的四大基本能力,但是長期以來英聽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卻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錯綜複雜,一時之間也無法有所定論,不過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口語溝通日益頻繁的情境之下,我們有迫切的實際需要來提升和強化國人的英聽能力。我們先從學習面的迫切需要和課程面的實施方式提供個人淺見,拋磚引玉,期待聚沙成塔,使得英聽能力在台灣英語教育中能有進一步的成長空間。
...
雖然大家都知道聽、說、讀、寫是掌握英語的四大基本能力,但是長期以來英聽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卻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錯綜複雜,一時之間也無法有所定論,不過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口語溝通日益頻繁的情境之下,我們有迫切的實際需要來提升和強化國人的英聽能力。我們先從學習面的迫切需要和課程面的實施方式提供個人淺見,拋磚引玉,期待聚沙成塔,使得英聽能力在台灣英語教育中能有進一步的成長空間。
...
一、閱讀與英語能力
在過去,英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往往著重在語意教學、篇章結構或文法分析層面的探討。這對英語閱讀的本質而言,其實有著很大的落差,在這樣的傳統框架下,英語文閱讀變得艱困且枯燥,學生也很難從中學習到語言能力。
...
...
...
2009 TESOL年會有關第二語寫作教學論文發表中,不論是在小學、中學、及大學層級,均有美國學者與教師提倡運用澳洲學者Halliday的「系統功能性語言學」(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理論,教授美國第二語學習者英語寫作。「系統功能性語言學」為何在美國逐漸受到重視?筆者認為「系統功能性語言學」將語言習得以及英文寫作的隱性知識歷程,清楚且有條不紊地呈現給教師,並提供渠等明確教法,以幫助學生。
...
台灣的高中英文教育,大抵依照教育部所頒布的「高中英文課綱」來訂定教育目標,並採用坊間教科書出版社所編寫的教材,其教學形式大抵以閱讀與文法解析為主。現今所採用的「九九課綱」,從課程目標、核心能力、時間分配、教材編輯綱要、實施要點(教材編寫原則、教學方法等)予以規範,也就是說台灣高中英語教學方向大抵以此課綱為準。
...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文化學習對於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許多現象顯示,大部份學習外語的學生多注重語法訓練,忽略了對於文化內涵、文化差異的了解,在國際場合中,因而無法順利達成有效溝通的目的。
有鑑於此,本文係探討以「國際英語」(EIL)為主軸的文化教學理念及英語會話聽力教材教法。關於國際英語的發展,已有許多著名的論述,近年的指標著作至少有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D. Crystal);English Next(D. Graddol);Empowering English for Taiwan(C.M. Chen),在國際英語的發展趨勢下,本文中所提及的「國際英語教學法」強調英語學習不再只是學習模仿英語為母語的表達方式及英美文化,國際英語教學法重視「跨文化溝通」(ICC)的本質,意即從文化在地性出發,深刻了解英語本身與世界文化之多元性,以培養出跨文化反思、分析及溝通能力,當然,這種溝通能力可以透過日常的聽力及會話訓練不斷精進。
...
多年前,為了幾個我現在也記不太起來的原因,我決心要學習如何烘焙麵包。於是我隨手挑了一本食譜,採買了需要的材料,捲起袖子開始重複一遍又一遍的烘培過程,把自己搞到快瘋掉。後來我發現真正讓我傷腦筋的並不是麵包本身很糟糕,而是每次都是差一點就很完美。我自己甚至是和每次都說我做的麵包「算還可以」的家人都試吃過。但很惱人就是每每總是有哪裡不對勁,每份我做的麵包不是太乾、太溼、沒熟、烤焦不然就是太酸。是我麵糰揉捏技術錯誤了嗎?還是烤箱溫度沒調好?又或者是我被詛咒了…?
...